更新时间:2020-05-13 18:39:32
封面
版权信息
说明
绪论
第一节 一个循环:多元与一元之间
第二节 两大板块:境内与境外交融
第三节 三股潮流:起伏与转向演变
第一编 宗教编[1]
概述
第一章 索洛维约夫: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走向上帝:大智而哲学修养更高的人
第二节 完整知识:神学、哲学、科学的融合
第三节 索菲娅形象:万物统一和神人合一
第四节 伦理学观点:善与万物统一
第五节 美学观:真善美的物质统一性
第六节 时空的象征:别雷小说《彼得堡》
第二章 罗赞诺夫:性与宗教[1]
第一节 思考与探索:生活化与文学化
第二节 生活化:性与宗教
第三节 文学化:思想与批评
第四节 思想探索的文学化:“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第三章 特鲁别茨科伊兄弟:聚和性意识与生命的意义
第一节 转向宗教:两兄弟的学术之旅
第二节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聚和性意识
第三节 叶·尼·特鲁别茨科伊:生命的意义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聚和性”意识
第四章 梅列日科夫斯基:新宗教意识
第一节 诗歌与理论批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第二节 新宗教意识
第三节 象征主义批评
第四节 《未知者耶稣》的象征意义与批评启示
第五章 舍斯托夫:悲剧哲学
第一节 思想的执着者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第三节 圣经哲学:走向信仰之路
第四节 悲剧哲学批评
第五节 契诃夫创作的悲剧式解读
第六章 维·伊凡诺夫: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的审美感悟者
第二节 现实的象征化:酒神崇拜
第三节 象征的现实化:合唱原则
第四节 象征与现实之间:文本现实性的逆向延伸
第七章 洛斯基: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第一节 走向哲学之路
第二节 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第三节 上帝存在的直觉主义证明
第四节 现实与理想:《樱桃园》的直觉阐释
第八章 布尔加科夫:“三位一体”
第一节 思想的形成与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宗教唯物主义与索菲娅学说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文学批评
第四节 《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形象
第九章 别尔嘉耶夫:东正教人本主义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俄罗斯宗教文化之间
第三节 走出悲剧的人本学哲学
第四节 东正教人本主义
第五节 精神解放:摆脱客体化世界的羁绊
第六节 地理位置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同一
第七节 救世的宗教文化批评
第八节 民族“神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
第十章 弗兰克: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
第一节 思想的两次转向
第二节 虚无主义伦理学
第三节 黑暗之光:善恶与拯救之间
第四节 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
第五节 庸俗人道主义批判
第六节 直觉与宗教:《复活》的意义
第十一章 弗洛连斯基:宗教与艺术
第一节 真理的探索者与殉葬者
第二节 思想探索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宗教与艺术关系的重新阐释
第四节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反向透视
编末语
第二编 现实编
第一章 高尔基:现实主义理论与批评建树
第一节 文学目的论
第二节 文学史观
第三节 重视文学传统与语言艺术
第四节 抵制极左文学思潮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家
第一节 唯物主义美学观
第二节 兼及思想与艺术的批评观
第三节 文学批评成就
第三章 沃罗夫斯基:政论的批评
第一节 阶级性·倾向性·艺术性
第二节 关注“当前的现实”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
第一节 在艺术与政治之间
第二节 关于“反映论”的阐释
第三节 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的融合
第五章 列宁:文艺思想与批评实践
第一节 “两种文化”论与文学的党性原则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三原则
第三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章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
第一节 文学分类论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化”论
第七章 布哈林:文化—文学批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