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思想探索的文学化:“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瓦·瓦·罗赞诺夫最偏爱的作家可以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他研究的早期著述《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的传说》,直至他晚年的成果《转瞬即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之一。这里的主要原因也许就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伟大的文学创作揭示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宗教问题,也就是善于把思想探索转换成文学化的形式。
作为一位宗教文化批评家、思想家、哲学家,瓦·瓦·罗赞诺夫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并且独具慧眼地揭示出这些思想是怎样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
瓦·瓦·罗赞诺夫首先把目光投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又特别关注该小说中的“宗教大法官”一节。在宗教大法官的形象中,交织着一对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作家本人狂热的宗教信仰和某种“纠正基督的事业”的思想之间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主要反映在宗教和教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不同评价,人在精神自由和现实需求之间的选择,人的信仰需求与战争的根源以及征服人的神秘力量等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通过这一形象,把困扰着自己的诸多宗教、哲学、社会和道德问题,以小说中的故事传说形式来文学地展示出来。
“宗教大法官”的传说是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老二伊凡对其弟老三阿辽沙讲述的一个很长的故事。16世纪西班牙塞维尔地方的宗教大法官把降临人世的基督逮捕了,并对基督发表了一通关于自由与面包、偶像崇拜与接受奴役、苦难与幸福的言论,随后又把他放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匠心独具地让这位反基督的宗教大法官恰恰以维护宗教的绝对权威的面貌出现,这就很容易把一系列思想上的矛盾和问题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来体现,甚至还揭示出宗教大法官的某些思想与19世纪俄罗斯的虚无主义、激进主义思潮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这一形象具有多重意义的内涵。
当然,文学描绘的哲学思想和心灵探索,是隐蔽的,内在的。瓦·瓦·罗赞诺夫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本质在于其无限的隐蔽性。……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最隐秘、最内在的作家,因此阅读他,仿佛并不是在阅读别人,而像是在倾听自己的灵魂,不过比通常的倾听更深入……”因此,就读者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是‘他’,像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他所有作家那样;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是罪过的、愚笨的、懦弱的、堕落的和正在崛起的‘我’”。[1]
瓦·瓦·罗赞诺夫主要在强调:首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具有很深的隐秘性、内在性,读者应该深入进去才能够理解;其次是作家能够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作品把生活写得真实,并且并不有意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制造阅读阻塞;第三是“自我”的“堕落”与“上升”紧密相连。在瓦·瓦·罗赞诺夫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思想探索的文学化方面是非常独特的,他用文学创作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描写的多是犯罪、堕落、丑恶、恐惧、压抑、混乱、阴暗等。实际上,这是在用创作揭示每个人、每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犯罪和堕落的”阶段,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了该阶段的恐怖情景,同时又表现了透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在瓦·瓦·罗赞诺夫那里,精神发展的另外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是原始的明晰阶段和新生阶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深刻地揭示了不少哲学的辩证思想:堕落与复兴、生与死等互相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卡拉玛佐夫兄弟》一书的卷首引用了《约翰福音》中的一段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若一粒麦子落在地里上,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
瓦·瓦·罗赞诺夫明确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这部长篇小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生与死是不可分离的,只有死的必然,才使得生变得可能。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辩证法的天才,在他那里几乎所有正题都转化为反题。”[2]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表现这种哲学思辨方式的。他创作中蕴涵着的深刻矛盾性、二律背反的辨证性、纷繁的复杂性与瓦·瓦·罗赞诺夫的思想是一致的。
站在20世纪的门槛上,瓦·瓦·罗赞诺夫曾经预言,世界文学迎来的新世纪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纪”。这位作家的文学创作遗产是“表层略有些被毁损的思想、形象、猜想和期盼的矿场,但俄罗斯社会却还不得不依赖它,或者至少,一切真正的俄罗斯灵魂都将先后向那里回归”。“就欧洲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场尽管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但还并没有开始的革命。当他的思想变得相当明晰了、甚或仅仅是为人所共知的时候,欧洲伟大的思想革命就即将开始了。”[3]
[1] Розанов В. В. Чем нам дорог Достоевский ? // О писательстве и писателях. Москва: Изд. Республика, 1995, с. 533, 535—536.
[2] Цит. по: Николюкин А. Живописец русской души.// Розанов В. В. Среди художников. Москва: Изд, Республика, 1994, с. 12.
[3] Там ж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