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东正教人本主义
显而易见,这种“走出悲剧的人本学哲学”无疑是从宗教的视阈中展开的,特别是在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尼·亚·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探索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基督教人本主义的探索,由于俄罗斯民族信奉的主要是东正教,所以学术界也有不少人把他的学术探索称之为东正教人本学,或者说是东正教人本主义(православный антропологизм)。
俄罗斯民族的地理位置、民族传统和文化内涵等都是极其特殊的,这也就决定了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的构造。俄罗斯民族固有的本性是极端主义和救世主义。东正教的否定主义和神秘主义正好与之相适合。
东正教是于公元10世纪末开始在俄罗斯传播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正教信仰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源泉。东正教之所以能够在俄罗斯的土壤上生根,主要是因为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内在的宗教虔诚性是一致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俄罗斯的灵魂是东正教塑造的。
真理在俄罗斯的理念中与西欧传统的思想是迥然不同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在俄罗斯思想界,真理的探索不是在寻求规律、普遍性、客观原则、终极价值等,而且真理也不可能凭借人的理性思维来获取。在俄罗斯精神中,真理是与上帝一致的,“整体性的真理是上帝”,[1]即真理是一种神性体验,因此寻找真理就是寻找上帝。
在俄罗斯宗教思想界,真理不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是恰恰相反,真理是主观的。基于这种认识,探询真理、或者感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通过理性思维和语言描述等方法达到的,而只能通过神秘及其内心的体验接近与感受。因此在俄罗斯理念中,信仰是至高无上的,信仰是最根本的,也是生命存在中最深层的内核。
俄罗斯宗教哲学和文化批评理论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们是自由的理性思考与内心的东正教体验的有机融合,是理性与信仰的统一,是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东正教人本主义哲学和文化批评理论。
东正教人本主义的根本宗旨就是努力使得东正教贴近俄罗斯人的生活,把上帝内在化为人身上的神性,使得东正教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从而为人的存在确立精神的维度。
在尼·亚·别尔嘉耶夫看来,基督教并非是与人文精神相悖的,因此他并不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他反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来批判反人道主义的宗教的做法。他肯定无神论的人文主义对于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提升人的价值的合理性。但是,他也指出,无神论的人文主义因为同时也抛弃了超验的层面,反而会使得人本身受到现实物质世界的束缚,从而在自我封闭中把自己奉为偶像和超人,自我崇拜,走向反人道主义。他认为,尼采现象是欧洲人道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明确写道:“人脱离开神和一切受造物等级,就被高尚的精神力量所诱惑。傲慢就是高尚精神的诱惑,这高尚精神要把自己放到神的位置上去。”[2]
以尼·亚·别尔嘉耶夫等为代表的东正教人本主义宣扬“上帝与我们同在”,人只有在上帝身上才能寻觅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本质,人通往上帝之路是一条全面实现自我之路,是追求自由解放之路。只不过,上帝应该内在于人,而不是外在于人,如果上帝外在于人就会成为人的统治者,奴役者。尼·亚·别尔嘉耶夫的东正教人本主义的出发点和核心就是关注人、关注个体的自由与命运在尼·亚·别尔嘉耶夫那里,人的问题就是个性问题。人既具有人类的共同特征,又以独特的性格显示出迥异、不可重制、不可替换等特性。然而,由于自然和社会以及文明的需求,人的个性又难以张扬,承受着种种的重负,陷入“他人地狱”的绝境。因此,个性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抗争,争取自由,实现自身的解放。
尼·亚·别尔嘉耶夫认为:自由是独立个性生存的首要条件,个性的奥秘就是实现自由的奥秘。不过,他所说的自由并非叔本华和尼采的权力和生存的自由意志,也迥然不同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种自由是一种人的整体生存的精神自由,是创造精神的驱动力。这种自由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是实现上帝关于人的想象,以创造性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因此也就是人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尼·亚·别尔嘉耶夫把自由的问题视同为创造的问题,认为“自由是一种正面的创造能力”,“创造的奥秘即自由的奥秘”[3]。
在尼·亚·别尔嘉耶夫看来,人的创造并不是人要实现权利和生存的需求,而是要实现上帝对人的期盼,也就是人以创造性行为回报上帝的创造。人的创造性能力是上帝赋予的,只不过在人的创造行为中包含了自由的因素,这并非是由上帝决定的。创造是人对上帝的回应,是上帝创造世界的继续。因为创造世界是上帝与人的共同事业,人的创造性行为既是对客观世界的突破,又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实现自由和展示个性的方式。根据尼·亚·别尔嘉耶夫的学说,只有在东正教意识中,才能揭开人这个“司芬克斯”之谜。
[1] 尼·亚·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第7页。
[2] 尼·亚·别尔嘉耶夫:《恶与赎》,载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22页。
[3] Бердяев Н. А..Смысл творчества. //Творчество, культура и художенственная философия. Москва: Изд.Искусства,1994,Т.1.с. 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