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聚和性意识

聚和性(соборность)是俄罗斯斯拉夫派领袖阿·斯·霍米雅科夫提出的一个神学概念,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东正教会的本质,以表明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新教会之间的根本不同。该词的词根是“聚会”的意思,“‘聚’是指靠着信仰为了一个焦点而结合的意思,‘和’是‘和而不同’的‘和’,这就是‘聚和性’的含义”。[1]这里一共由两个关键字:“聚”与“和”。“聚”是在统一的信仰下,也就是对上帝的信仰,众多信徒自觉自愿地走到一起,而这种聚集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里突出的是东正教会的精神性。“和”就是显示东正教会的有机性,每一个个性的自由和独立性,而不是简单地服从统一。聚和性反映了俄罗斯民族东正教信仰的实质,即由内向外的和谐的精神有机体。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在《论人类意识的本质》中,不仅完全接受了阿·斯·霍米雅科夫的聚和性概念,而且把它应用到认识论领域中来,进一步提出了聚和性意识。他首先把意识的主体分为两种:个性意识与集体意识,然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可能代表意识的真正本质。因为个性和集体都只是部分,只不过集体是较大的部分,不可能代表整体,所以不具有普遍性,而意识的根本特征却是它的普遍性。显然,他强调了个性意识、集体意识与普遍意识的“三位一体”。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把具有普遍性的意识称为聚和性意识。他指出:“意识既不可能是无个性的,也不可能是单独的、个性化的,因为意识要比个性宽广得多,它是聚和性的。真善美可以客观地被认识,能够渐渐地被实现,就是因为人类的这种活生生的聚和性意识。”[2]谢·尼·特鲁别茨科伊特别强调意识的整体性、普世性,因此把自己关于聚和性意识的理论称为是“形而上学的社会主义”。[3]他批判了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的个人主义,进一步阐明认识的非个人行为,个人的认识永远都是受到限制的,个人只有超越自身才能认识到真理。个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其根源就在于认识的聚和性,也就是聚和性意识。意识的社会性、共通性是聚和性意识的基础。这也是该理论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吧。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的聚和性意识也并非是抽象和空洞的理论,他本人反复强调:“如果我们不想拒绝现实的假说,不想拒绝各种现象的现实基础,那么我们就要走向形而上学的社会主义理论。”[4]显然,这里的现实假说就是指理想,而现实的基础就是社会。因此,聚和性意识是社会主义的,不是个人的,只有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才谈得上聚和性意识。理想的人类是聚和性意识的主体。在这个理想的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内在地拥有聚和性意识,这一意识的主要特征就是爱,爱是连接理想社会个人之间的纽带。在谢·尼·特鲁别茨科伊的那里,这个聚和性意识的主体就是教会,是理想人类社会意义上的教会。正是这样,谢·尼·特鲁别茨科伊又从认识论回到了宗教。

真理存在于教会之中,存在于人与人的爱的联系之中。聚和性意识成为了真理、博爱和理想人类的认识载体,同时这一切又让聚和性意识存在起来。

[1] 张百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俄罗斯东正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5页。

[2] Трубецкой.С.Н.Избранное.М.,1994.с.44.

[3] Там же, с.577.

[4] Там же, с.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