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诗歌与理论批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Дмитри Сергеевич Мережковский 1865—1941)于1865年8月2日出生在圣彼得堡市,188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学习。或许是受到圣彼得堡这座城市本身的科学实证主义氛围的影响,因为这座城市的建立就是为了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打通出海口,年轻的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开始迷恋实证主义哲学,他深入钻研了孔德的实证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以及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后来这些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他还曾经结识了民粹主义者米哈依洛夫斯基,受到了民粹派思想的影响,并把米哈依洛夫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首先是以诗歌创作登上文坛的,在诗歌创作的探索中,他受到了俄罗斯浓郁宗教氛围的影响,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宗教哲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走出了科学实证主义的局限,转向了宗教,形成了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独特风格。他于1892年出版了诗集《象征》,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早使用“象征”这一字眼的诗人。同时期,他还写有一系列历史小说、历史剧和宗教—哲学随笔。在理论批评方面,189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论现代俄罗斯文学衰落的原因与若干新流派》一书,该书是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在他本人1892年间所做的文学讲演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该书是第一次把以象征主义为先导的俄国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理论上予以确认,它也与明斯基(1855—1937)的《在良知的照耀下;关于生命的思想和幻想》(1890)和沃龙斯基(1861—1926)的《俄罗斯的批评家们》(1896)一起,成为俄国象征主义的宣言书。

在这篇宣言书中,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认为,俄罗斯文学由于过分接近现实社会生活,到19世纪90年代已处于严重危机的边缘。在他那里,为社会和现实服务是文学发展的一条死路,从19世纪60年代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艺术唯物主义”导致了艺术审美欣赏能力的普遍衰退,而这恰恰是文学“衰落的原因”。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坚决彻底地否定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关注,声称这仅仅是“一些老朽的人们关于人民经济利益的老朽的谈话。”[1]他把唯物主义视为实证主义,把现实主义看成自然主义予以批判。他明确指出,永恒的宗教神秘情感才是真正艺术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却由于实证主义的过分发达而被遗忘,只有在进入90年代后才产生出一些传统基础复兴方的征兆。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号召创立“未来将在俄罗斯取代功利主义的、庸俗的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的新艺术。”[2]他指出:未来俄罗斯新兴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神秘的内容、象征的手法和艺术感染力的扩张。”[3]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努力探索象征主义艺术与欧洲及俄罗斯经典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力图表明在传统的艺术遗产中早已孕育着象征主义的萌芽,象征主义转向是必然的。他揭示,“象征主义贯穿着古希腊艺术的全部创作”,在歌德、福楼拜和易卜生等几乎所有杰出作家的作品中都存在着象征,“在现实主义的细节下面隐藏着艺术的象征”。[4]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明显地存在着艺术上的印象主义,在冈察洛夫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哲理性的象征语言,在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中,蕴涵着深刻思想和神秘的内容,这一切均是“新的理想主义艺术的因素”。他还在莱蒙托夫和果戈理的创作中同样发现了神秘的宗教内涵和象征手法。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的主要著述还有:第一个三部曲《基督与敌基督》(1895—1904)、《列夫·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与创作》(1901—1902)、《俄国革命的先知: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1906)、《未来的卑鄙小人》(1906)、《果戈理与魔鬼》(1906)、《不是和平,而是纷争:基督教的未来批判》(1908)、《在寂静的深渊里》(1908)、《米·尤·莱蒙托夫。超人诗人》(1909)、《病态的俄罗斯》(1910)、《别林斯基遗训: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宗教性和社会性》(1915)、《俄罗斯诗歌的两种奥秘。涅克拉索夫与丘特切夫》(1915)、《敌基督的王国》(1921)、《诸神的诞生:克里特岛上的图坦卡蒙》(1925)等。1911年—1913年,在莫斯科,《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文集》(17卷本)出版,1914年他的24卷本文集出版,1908—1918年他的第二个三部曲《野兽的王国》出版,1925—1932年他的第三个三部曲(《三的秘密:埃及与巴比伦》《西方的秘密:大西洲岛和欧洲》《鲜为人知的耶稣》)出版。

1901年,根据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及其妻子吉皮乌斯的倡议,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在圣彼得堡组办了宗教—哲学聚会。该会本来的目的是试图把知识分子与教会联合起来,共同创建俄罗斯的宗教意识。聚会尽管取得了一些研究上的成果,但是目的并未达到,因为俄罗斯知识分子与教会之间的裂痕实在是太深了。1903年聚会被取消。1905年—1912年,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主要居住在巴黎,后来曾在波兰等地居住。1933年他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后未得到。1936—1937年,他住在意大利,二战中,他曾多次与墨索里尼会见,并与他合作。1941年12月9日,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巴黎去世。

[1] Мережковский Д.С.О причинах упадка и новых течениях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1893,с.62.

[2] Там же, с.46.

[3] Соколов А.Г.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 века и начала 20 века. Москва:Изд. 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88,с.131.

[4] Кузнецов Ф.Ф.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XX века (в двух томах).Москва:Изд.Просвещение,1993,Т.1,с.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