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9-06 17:00:17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主编简介
《人类学前沿书系》编辑委员会
人类学的文化自信——“人类学前沿书系”总序[1]
微信民族志的成长——记“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三届)”会议(代序)
【微信民族志之认识论反思】
微信民族志时代的来临
微信民族志时代与知识的转向
微信时代的总体特征
微信、交往与群学
朋友圈与人类共同性的表达
人类正在彼岸中注视自己
一 人类学研究中的未来意识
二 人类学研究的学科自觉
三 人类学的中国化问题
四 结语
微信民族志、微生活及其生活史意义
一 微信朋友圈与微信民族志概念的界定及方法论选择
二 微信民族志文本特征及描述分析
三 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多重意义
四 微社会人类学研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微信技术与文化:一种社会人类学的分析[1]
一 “超级—应用”与身体外的器官
二 社会分化与微信的整合
三 微信技术与文化变迁
四 微信空间:“剧场”+“去中心化”
五 结语:作为一种局部的微信文化
微信民族志的实验与实践
问题的缘起
一 微信民族志的三重内涵
二 微信民族志的生产机制
三 微信民族志的价值定位
结语
微信的即时性与民族志写作
一 民族志的发展阶段
二 民族志的共同目标
三 微信写作的特质
四 对微信民族志写作的实现形式的思考
“写文化”与微信民族志关系初探
一 “写文化”与民族志的历史
二 微信民族志何以可能
三 “写文化”时代微信民族志的三个变化
【微信民族志之社会发展影响】
移动传播时代:村民网络公共参与对乡村社区认同的建构[1]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背景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论与讨论
界面与纠缠:XT水灾的微信民族志构想[1]
一 微信民族志:“界面”、田野工作与方法论
二 田野进入:XT水灾与源生事件
三 事件分析:“结构与交融”的社会机制
四 理论思考:行动与事件/信息之纠缠
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研究
二 案例分析:网络暴力的演进过程
三 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
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1]
一 从交往的发展脉络理解互联网:互联网人类学理论的起点
二 西方互联网人类学理论发展进程:
三 从“社会”到“群”——中国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视野下“新社群——微信群”研究[1]
一 “新社群”的“平行性”(Parallel)和“多重性”(Multifaceted)特征
二 “新社群”的文化形成与传播
三 “新社群”的社会生产方式
身份、仪式与亚文化表述
一 “身份”与“认同”
二 “仪式的空间”
三 微动力“渗入”与亚文化表述
拼图:用网络民族志研究线上社区和人群
一 前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网络民族志与网络社群研究
【微信民族志之日常生活实践】
微信中的生命时间:对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维度[1]
一 关于网络、数字鸿沟与生命时间的学理讨论
二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三 初步发现
线下到线上:微信红包与礼物规则的转化
一 人类学研究中的礼物与金钱
二 线下的金钱与礼物
三 微信红包:解码与创新
“梗”与“玩梗”:ACG[1]亚文化群体的口头文类及实践
引论
一 “梗”:一个ACG亚文化术语
二 “梗”的概念与特征:ACG的“亚文类”
三 “玩梗”:ACG文化群体的实践
四 “玩梗”的功能:ACG爱好者的身份认同
自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一 关于TFBOYS
二 关于TFBOYS粉丝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