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超级—应用”与身体外的器官

微信,是指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应用程序,其运行和使用必须依靠手机、计算机或iPad等物理介质。微信技术自其诞生以来,由于其强大的整合性,将过去飞信、QQ用户逐步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其全球用户已经超过8亿。《纽约时报》认为,微信的强大不是因为它能为你做很多事,而是因为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应用平台中。微信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应用”(Super—App),具有即时沟通、视频聊天、获取与分享信息、支付、转账、群组讨论、游戏、娱乐、购物、销售、理财等众多功能,它就像一把瑞士军刀,能帮你把一切事情办妥。对于微信来说,似乎应验了一句话——只有你没想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人热捧微信了。

实际上,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某一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可以用其有用性或功能来解释。这种结构—功能式的分析,至少可以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商家与顾客、国家与社会等多个层面展开,并且能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微信技术的创造与普遍应用是最广泛意义上的需求与需求的对接过程,是全社会(至少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合谋的结果。

人类从没有如此大规模地将同一件东西奉为掌上明珠,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与其亲密接触,以至可以断言:由于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手机俨然已经成为人类身体外的器官——人们经常将其放在身边,拿在手上,置于眼前。器官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将微信比喻为器官,其意义不言而喻——它对人们如此重要,以至人们须臾不能离开它。若有人怀疑对这个器官的依赖程度,仅需问一句——“你敢不敢卸载你的微信?”

微信平台的最大意义或许在于使信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只要在能接入网络的地方,一种虚拟的面对面的沟通机制便可以瞬间建立。借助于微信,每个个体都似乎变成了通了电的“魔幻球”,他(她)的社交脉络通向四面八方。在此意义上,此种技术已经打破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社会团体、个体的封闭性。人们经常在点赞朋友圈时惊奇地发现自己与另一个人竟然同时认识第三个人,并慨叹“这个世界真的好小”。其实,微信的启动界面已经很好地展示了微信诞生的背景及结果——一个孤独与隔绝的个体借助于微信技术,整个地球瞬间呈现在眼前。可以说,微信诞生于社会个体化的时代,却扮演着将人们社会生活一体化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