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类学研究中的未来意识
本篇论文的写作,缘起于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研讨会上的发言。
这次会议对于人类学的学者来说是极富挑战性的,因为自媒体时代正在解构许多传统人类学的概念,召开这样的会议实际上也是在定义许多人类学的新概念。就连此次会议题目中的“知识生产”这样传统的人类学的概念都在面临挑战,因为网络时代也就是自媒体时代,不再是知识生产的不足,而是知识生产的过度,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笔者认为,这不再是一个知识贫乏,需要生产知识的时代,而是一个知识爆炸,需要在众多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遴选,并生产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代。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出格,可能会超出一般人类学的常识,会加上一点创造性和想象力来讨论自媒体时代,人类学研究将会遇到的一些新的值得讨论的问题。
此篇论文的题目是《人类正在彼岸中注视自己——论自媒体时代人类学的学科自觉》,这个正标题几乎不像是学术论文,好在还有一个副标题,让读者知道此篇文章所要讨论的学术问题何在。“彼岸”的概念来自宗教世界,从传统宗教的角度来讲,那是一个远离凡间俗世的天国,是神的国度,是一个人的身体无法进入,只有灵魂才能进入的地方。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那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类想象的神话空间。总之,人类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地球上,在我们的尘世中,会出现一个只有灵魂能进去,人的身体进不去的空间。
但现在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空间,这是一个可以让语言、文字、图片和影像进入,但人的身体无法进入的虚拟空间。当然,这是一个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并不是神造的空间。但是很难讲,难道我们真的认为没有神吗?这当然是瞎说的(好像只有没有文化的人才会迷信,相信有神)。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空间仍然是人类物质空间的某种投射,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但是我们就不可以想象人类有三维、四维空间,就不能有第五空间吗?古人认为的“彼岸”我们没有进入过,但当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来重新注视和反思人类世界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新思考?自古以来人类的文化都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不同交流方式的出现,所带来的都会是一场人类文化上的和思想上的革命。“早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随着语言的产生,远古的先民们便通过相互的交谈、信息和物品的交换,使各个群体之间开始了相互的影响和交往。”[3]“但在最近的160年间,随着电报技术的发明使用,世界性网络开始迅速电子化,从而使得人类交往的内容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时至今日,尽管人们使用的相互交往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处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网络之中。”[4]今天我们不仅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中,还进入了一个可以随时相互交流的虚拟空间。
在这样一个场合下,人类的知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包括整个知识结构、社会结构会不会来一个全新的重组呢?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学的研究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人类学可以做些什么样的工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大家的观念中,人类学的主要的任务是要寻找人类文化的起点,从而思考人类文化的未来走向。因为科学技术是可以一往无前的不断创新的,但人文学科总是要回到人类文化原点去重新审视我们人类是从哪来,然后又将要到哪去,尽管人类学也有对于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但总体来说,思考文化的原点较多,思考未来发展的部分相对较少,这和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缘起于对欧洲以外的一些地区的原住民的考察有关。这些研究对于了解人类最原初的文化动机,社会的运转模式非常有帮助。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剧烈变迁,许多原住民地区的生活也发生了迅速的改变,人类学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对不同文明社会的研究,尤其关注文化变迁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关注当下较多,对于未来的讨论较少。
随着互联网、新能源、工业4.0、3D打印技术等让人目不暇接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可能我们的身体已经到了另外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思想和观念还停留在原来的时代,导致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同步,为了能够同步,我们必须要把研究的眼光转向未来。这样的现象就好像我们在黑夜中开车上了高速公路,必须要开远光灯,而且要目视远方,我们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前面的景物,不至于遇到危险。所以当今的人类社会就好像开车进入了高速公路,我们各个学科都要注视远方,面向未来而思考问题,在黑暗看不清楚时,不仅要注视前方,还必须要开远光灯,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只有能够注视远方的学科,才能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学科,笔者希望人类学能够成为这一重要的学科之一。
未来并不是被动地在等待着人们进入,而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和创建的,在这样的努力和创建的过程中人类学不能缺席。因为未来社会的高科技发展需要注入人文关怀,也需要有人类学的思考。所以,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学的功能不仅在于“回顾与展望”或者“解释”,还在于“参与和创新”[5]。这个创新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这是很值得思考的。费孝通先生有一个“三维一刻”的理论,即“三维直线的时间序列(昔、今、后)融成了多维的一刻”,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现在往往联系着过去和未来,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一刻,形成了三维一刻。我们首先要认识所面临的这“一刻”与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有什么样的关系,而且我们的此刻正在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哪些巨大的变化,才能有目的地回溯过去和展望未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首先意识到,我们当前正在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这个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横跨物理、数字和生物几大领域的互动,决定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次革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必然会引起一场文化上即人类认知上的变革。[6]因为人类以前是靠自己认知世界的,但现在的人类不仅是靠自己认知世界,还有机器和人一起互动。以前我们写一本书,要等到变成铅字出版以后才能交给读者,而且读者有什么想法我们不能立即知道。但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所写的文章和一些观点,放到虚拟空间马上就能有所反馈,同时还能及时讨论互动。面对这样的变革,人类社会是否会发生一场新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
费先生曾在书中说:“我的一位印度朋友哈克萨在书中写道,哥白尼揭示了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这个事实,使人类对自己的空间定位有了新的看法,从而引起人类思想上的很大的改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他接着又说,现在人类做到了在太空中行走,已经跳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学说了,这就使人类活动的空间更大了。他预言又将发生一场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是什么样子,他看不出来。”[7]费孝通先生觉得他的话很有意思,他认为,关于人类在太空中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变化,这个大的变化将会促使人们文化观念的大变革。
所以,他接着说:“我讲这段话的意思是想告诉你们这辈人,脑筋一定要灵活一些,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这是一个变化很大、很快的时代。什么是脑筋灵活?什么是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就是思想要搭得起来,思想要立体化,不能局限在一个平面上想问题,现在我们的脑子里要有四维、五维空间。一个思想‘飞’不起来的人,他思考问题的关系都是平面的,立不起来。”[8]
在讲完这话以后的不久,费孝通先生又在一次会议上讲道“也许若干年后,(人类)会迎来一个文艺复兴的高潮”[9],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认为,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任何一个社会发生大的文明转型时,必定来场文艺复兴。历史上,当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社会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欧洲的文艺复兴,可以说,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就不会有人类的现代社会和工业化社会的产生。当时费孝通先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变化,所以提出来告诫我们要有这样的前瞻性,而中国的学者们要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性。
今天,当我们已经目睹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时,而且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与以往我们经历过的前三次工业文明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时,我们还不能领会当初费先生所呼唤的文艺复兴的到来吗?笔者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一新的文明的曙光,笔者认为,这一新的文明就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绿色文明。现在人们只是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它,但还没有真正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也还没有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那是因为每一次新的文明来临之前,都必然要有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也就是新的思想革命,以产生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及对世界的新的看法。而且任何一次新的思想革命和文艺复兴都是重新认识人自身和自己的文化开始的,即要重新返回到我们出发的原点去重新认识人类的未来,这正是人类学的特长和人类学可以做的思考。这一思考就是站在今天一方面回溯过去,找到新的一场文艺复兴的起点,另一方面是站在今天展望未来,增强自身对人类的未来发展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