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微信民族志文本特征及描述分析
(一)微信文本获得的原则
在微信民族志方法的文本收集中区别于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提出的资料“好像是地上的树叶或是桌上的文件一样四处散开”,而收集资料的“工作就是简单地把它们聚集到一起,然后收集起来”[13]。微信的私密性使得文本呈现的田野有明确的群内界限,网络上四处散开的资料在微信群的文本收集中是不存在的。微信民族志研究者需要“受到邀请”或“被拉进”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才能获得该群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研究者还要在群中的要经常参与交流,保证群成员的身份,所谓在“参与互动中”完成微信的线上田野工作(working-in-the-field)。
研究者在获得文本材料时,应该保证文本的原样。基于微信的多媒体特征,微信群的互动文本也包含如文字、语音、图片、表情、视频、转发链接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文本需要研究者原样保存,其中语音的互动内容和话题是核心的文本,但是语气、语调等也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内容,也需要真实记录下来。所以,在微信群的文本收集过程中,需要研究者认真细致地将文本保持原样记录下来。
对微信群的类型选择,虽然微信聊天具有极强的私密性,但就微信群的类型可以按群体关系类别划分,包括一般化类型和个性化类型。一般化类型是指个体在成长中普遍拥有的一般社会化过程所包含的群体关系,如同学关系类型、同事关系类型、家族关系类型等。个性化类型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形成的特殊群体关系类型,如购物群体类型、旅游群体类型、摄影群体类型等。
本研究选择几个一般化类型的微信群(同学群、同事群和家庭群各一个)为案例,通过微信田野工作,收集各群的互动文本,分析和比较文本的内容、语法、语义和语境特征,揭示微信民族志文本言语的片段性和人际互动特征,为深入的微信民族志研究打下实践基础。
微信民族志文本内容的片段化,即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谈论一个话题,过后不提及的现象。从这三个群的成员交流的内容看,同学群谈论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时事、往事、同学关系、旅游等话题;同事群一般都是单位工作的通知、涉及集体利益的事件讨论、幽默小故事等以工作为主兼顾休闲;家族群通常谈论的话题是家庭发生的事件、某个家庭成员感兴趣的话题等以家庭和家庭成员为核心的内容。在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通常会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多人进行频繁的讨论之后该话题通常会被搁置,很少有群成员在一段时间后继续回归该话题的原点,除非该话题的内容有了新的进展。
(二)微信文本特征
研究收集的文本经过语法、语义和语境分析,发现微信民族志文有以下语言特征。
1.语法特征
从语言学来看,有以下两个语法特征。当然,这只是通常微信语境下的语法征候。
(1)语句较短。在对这三个群收集的文本语句的观察和比较发现,微信群交流的语句通常较短,即使是通过语音表达的语句也不长,在语音中群成员会刻意放慢说话的速度,一段语音一般也只表达一个意思。在同事群中的通知类型的内容很完整,也有各种文件贴出,在成员的回应中通常使用“收到”“好”“哦”等表示知道了的词语,有时也使用各种表情表示“知道了”“太累了”“好烦”“高兴”等情绪。家庭群成员的交流通常选用直观的图片,简短的问句和回答,如“啥呀?”“晚餐!”或是年长者们集中用语音交流,就像在打电话,有时也会看到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视频或语音交流。一般情况下,文本交流的语句较短,甚至有些只是关键词汇,对方能够理解即可。
(2)句子结构不完整。在微信群的文本中呈现出大量的句子结构不完整的语句,常见的现象是主语缺省、短语成句。如“今天同机关退休的姐妹们去攀登了一次。确实累,但经受住了体力的考验!”“有课,下午再说!”“谁家的狗?又新买了一只?”以上例子都省略了主语“我”,由于明确的微信成员关系,互相之间的交流是以个体“我”为中心的,所以这里省略主语并不影响交流。“新疆天山大峡谷 绿水青山盘山道 红山极顶鸟瞰乌市 新疆特色小锅抓饭”这四句诗是在同学群中对多张旅游照片的解释,简单明了。
2.语义特征
语义表达具有鲜明的群成员的身份特征,成员们共同的经历或原有现实生活工作中的身份使得不同类型微信群的成员拥有共有记忆或知识,这使他们在交流时经常会使用原有的语义表达方式。
同学群中的交流:
XZG:“这个SLP是在胡说八道,靠口水赚不知真相的人的钱,老梁早评论过。”
YYLX:“不可以人云亦云!@xzg,我以为是有些恶搞!”
LJL:“SLP一文早有转过,所言国家方向,方向是明确的。精英和上层安全感,不知用意何在?老百姓希望感(敢)说的太大又暗含很多东西。在另外两个群对其是批评态势。”
以上这三个同学都从不同的角度评论对SLP的一段发言进行了评论,语言犀利,意义清晰,表述有理有力。群主LJL更是兼顾优点与缺点,并且在两人讨论之后发言全面点评,有群主之风范。
同事群中的交流:
LMS:“各位,中午下班前交表。”LIP:“[一头雾水表情]???”LMS:“就是××日我转发的文件里的附件。”LMS:{截图}。LIP:……
同事群中LMS按工作程序要求简单地表达了工作要求,每位同事对号入座,LIP不知道状况(也许没完成),发表情求同情,但LMS迅速应对并截图,LIP无话可说。从语义上看,LIP希望获得宽容,但LMS很严谨,表达工作任务的要求语言简洁,表示不能拖延。可见,现实工作中的身份决定了交流是语言的选择和对言辞意义的理解。
家庭群中的交流:
LSYJ:{发了几张家养宠物狗剪毛前和剪毛后的照片}。LSYJ:“判若两狗吧[憨笑表情]。”DF:“@LSYJ 一个老太太看到说是腊肠。”XXBB:“咋整的,越来越丑。”SLL:“我还以为有(又)买了一条”。XMDX:“我咋觉得很好看呢。”
家庭成员的交流直来直去,喜好尽言,一件宠物狗的小事能使成员们参与交流,文本简单明确表达每个人的看法,大家只是参与“刷存在”而已。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微信群成员身份将原有的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和家庭关系带入群中,在融合建群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在群中的身份,可谓是双重身份的呈现。在了解言语的意义时必须将这层背景考虑到,才能对语义有正确的理解。
3.语境特征
在对微信群交流文本的内容穿梭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之间,在他们的交流中能够明显地观察到,每个成员的现实带入。还是以老同学群的语境表达为例吧。
XZG:“老班长当年可是大美女……”YYLX:“现在也很好呀。”XZG:“群主,出来评一下。”
LJL:“对,群主权威。”
上述参与交流的同学,把过去和现在、群主和班长并列在了同一语境中,形成了微信交流中时空的延展。
(三)微信人际互动特征
美国语言学大师雅各布森说过,语言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14]所谓微信社群的人际互动规律,就是微信个体化或社会化语言特征的反映。微信语言和微信言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因素,这一点必须予以注意。对三个类型的微信群交流文本的语言研究,揭示在微信平台的群内个体的互动具有以下特征。(1)互动语言的非正式性。在微信群的人际互动中,个体在交流时通常使用口语化的非正式语言。无论是文字交流还是语音的交流,都犹如面对面的聊天,即使是同事群个体间的围绕工作的交流,也会出现很多表情、图片等非正式的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交流者的情绪。(2)互动风格的个体性。在互动语言的使用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个体性。从头像、昵称等,个人信息就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有自己的照片、孩子的照片、母子大头贴、家里的宠物、风景照、动画头像等作为自己的头衔,还有的经常换头像显示个性。昵称就更是多样,尤其在家庭群中,人数相对较少,关系亲密,所以不需要改昵称。在同事群和同学群一般成员都会被群主要求改昵称为实名,一是由于一般这两类群人数较多,二是便于群主了解加入的成员情况。从人际互动的语言使用风格上也极具个性化。如有人喜欢发链接、有人喜欢语音、有人喜欢表情包;有人言必点名交流、有人言语激烈甚至愤而退群等。微信群的成员交流风格各异,总是体现出成员的个性。(3)互动内容的话题性。活跃的微信群往往话题极多,每天都可以从工作和生活中挖掘出谈资。讨论从健康饮食到自己的拿手菜,从旅游到同学聚会,从家庭装修到生活情趣,从工资到放假等。研究表明,虽然是不同类型的群,只要是一段较集中的交流出现,必然有一个鲜明的话题,这个话题具有对某几个成员的吸引力,使得他们在20分钟(根据对几个案例的观察发现)之内聚集讨论。(4)互动过程的黏着性。在微信群的交流中,互动的过程依赖语境和互动者的关系。互动过程不是凭空架起来的,是需要成员间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基于元信息的传递,元信息传递过程形成了互动双方对信息的理解,正确地理解信息需要明确语境和互动者的关系。因此,元信息的意义的理解是黏着在语境和关系基础之上的。连贯的互动也是基于对元信息的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