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多重意义

(一)微生活方式的兴起与社会记忆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当下时代的“生活者”。在生活型社会里,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际互动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微生活。所谓微生活方式是指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传播方式,用户主要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主要表现为表达方式、社交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毫无疑问,微信作为一种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的“写文化”,它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自反性[15];可以“放大”虚拟社会事实,也可以“深描”虚拟社会事实[16]。网络社群生活并不能自动存在,时间久了也会遗失,就如同我们人类的其他生活一样。过去了,就可能永远离我们而去。比如,随着微博、QQ群和人人网的式微,曾经一度红火的那些虚拟社区生活就可能个体化或整体化消失,从而失去集体虚拟空间记忆。因此,我们提倡以微信民族志的方式记录和保存微生活的社会记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极具社会人类学想象和意义的事情。

(二)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现代性意义

在微生活与微信民族志的前提下,为什么要提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简称“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意义?这看来像是一个无须回答的命题,但其中包含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微生活社会何以何能?另一个是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何以存在?为了节约篇幅,我们只想简单地谈一下第一个问题。简言之,我们之所以在本文中主要使用“微生活社会人类学”这一表述,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微生活社会人类学比之微生活方式研究(类似于文化人类学界的文化研究)更具有学科的收敛性和分支学科特征,这在生活方式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日趋被分化、被解构的今天十分必要。因为“生活论”是针对生活经验或日常生活实践而言的,不是从学科角度来表征的命题。我们要说明的是,不论是生活方式论域或本身的学术积累,还是有关生活的社会学相关学术积累,都已使生活社会学这一学科呼之欲出了。同样,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或价值也客观的存在了。这一点从当代所有生活者和生活研究者的日常生活、学理生活中均不难看出。正如社会学大师阿尔弗雷德·舒茨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一书的导言中所指出:“外在世界的现象不仅对你我有意义,对B和C有意义,而且对每个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都有意义,我们都活在这个世界,外在世界(生活世界)只有一个,它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事先给定的。”[17]按照他的观点,既然我们自己体验在人类生活世界中,意义就被建构成一个互为主体的现象,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在此,我们将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的意义分为现代性意义和后现代性意义,并加以简略地分析。

首先,要说明一点,我们所谓的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的现代性意义和后现代性意义两者之间并非完全是纵向的、历史性的关系。尽管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现代性在西方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上溯到两三百年以前的启蒙时代,但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毕竟是一个当下社会的学术价值问题。反之,我们也无意于将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当代意义”[18]或“现时代意义”[19]等同于后现代主义话语的意义。事实上,这两者之间也是无法混同的。

其次,我们所谓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的现代性意义主要推向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语境问题的研究价值。毫无疑问,全球化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20]。正如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全球化指的是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了国界的限制。按照这种理解,全球化指的是空间距离的死亡。人们被投入往往是很不希望,很不理解的跨国生活形式中。根据安东尼,吉登斯的解释,这是超越空间距离的世界。”[21]不仅如此,全球化还意味着与地方化相对的一种普适性或普遍性特质。当然,在英国社会学大师吉登斯看来,“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各种过程的复合,这些过程经常相互矛盾,产生冲突,不和谐以及有着新的分层形式”[22]。由此可见,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现代性意义也体现在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同质化与异质化关系之中。所谓生活的现代性意义大约可以表述为:它是一种基于新启蒙主义、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的生活研究意义。并且,它还是合法化和理性化、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生活理论建构的一种“现代性后果”。这种现代性意义无时不在信任和风险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呈现,而与前现代的亲缘关系性、宗教关系性等传统社会特质迥然有别。

最后,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现代性意义还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主体性和虚拟社群性的持续建构之中。我们曾几何时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或选择的生活模式的研究或解释,总是必须要指向主体性和虚拟社群性“生活者”上的。否则,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就显露不出“生活的意义”。与对生活事件“为什么如此”问题的回答不同,对追寻生活意义的人如何回答“生活本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23]因此,从生活社会人类学的意义方面看,我们所能解释和建构的一切,都必须围绕着人们(不同主体的生活者)所考察的微生活经验(包括关于时间和空间、自我与他人、生活的各种可能和危险的经验)[24]、微生活观念和微生活行动的不同目标。否则,现代性意义就无从谈起。

总之,这种现代性意义在于“好社会”“好生活”体系的建构,及其微生活社会学概念的确立上。

(三)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后现代性意义

如果我们承认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的现代性意义存在的话,那么,不妨也承认或部分地承认微生活人类后现代性意义的存在是真实的。关于后现代性问题,德里达的后现代性学说是最有影响的。然而,无论怎样都不应否认这种根植于当代社会中的后现代性及其“社会想象”的存在。

应该说,一切社会理论(包括微生活方式或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理论)的提出和系统化都是从特定语境下的“社会想象”和“社会事实”中来的。加拿大哲学家、社群主义的主将查尔斯·泰勒就曾经指出:“社会想象是使人们的实践和广泛认同的合法性成为可能的一种共识。”[25]如此说来,我们宁愿相信生活社会学的后现代意义在于它使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社会认同和取得了社群共识。所谓后现代性意义是以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社会理论为工具考察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后现代主义认为,当代社会存在着分散化、解构化、边缘化、碎片化和反理性化等生活特性。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在《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中,将后现代性看成是与现代性相对的文化特征[26]。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则将后现代概念描述为个人和伦理的终结,认为后现代性的日常生活呈现出“虚无状态”,以及个人在面对全球化趋势时感受到的理论的无能为力[27]

针对微生活社会人类学的现代性意义关注理性化、全球化、中心化和大叙事等微生活逻辑或特征;其后现代性生活社会人类学意义,倾向于解释或论证当代生活方式中显现出来的非理性化、个体化、碎片化、边缘化和小叙事等相对主义人类生活样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微生活社会人类学虽然不能全部改写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整体征候,但至少也为解读和重构当代网络生活世界或在线日常生活实践提供了某种异样的可能性。

(四)微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生活史意义

微社会是一个我们观察和透视当代虚拟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尽管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单靠运用微信民族志这一方法,就能解决网络社会甚至微信社群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地通过微社会人类学来记录我们的生活史的一个侧面。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目标有助于我们将生活中的第一手信息或为新生活体验、经验保存下来,从而适度关照和引导以后的虚拟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