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06 17:29:52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几个问题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
一 体制选择:创造新路线还是照抄国外经验
二 纵向权力配置:“虚君共和”还是中央高度集中统一
三 经济运行模式:商品生产还是产品调拨
四 农村现代化路径:人民公社还是集体农庄
余论:在伟大的战略构想与浓重的历史悲剧之间
附录: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再探讨
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农治思想及其历史回响
一
二
三
四
农民合作思想与实践:毛泽东时期的一份重要遗产
毛泽东“推广”农村人民公社的价值诉求
一 合作大农业:统筹发展,夯实基础
二 公社工业化:农民“造城”,共同富裕
三 供销、信用合作: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
四 公社办学:人人有书念,村村有文化
五 “五保”与合作医疗:老有养,弱有扶,病有医
余论
“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一 “草根工业”的路径选择
二 “去工业化”的缘由
三 “去工业化”后人民公社的困境
四 两点思考
农村人民公社消解的再思考
一 “去工业化”并同时“去商业化”,使人民公社陷入困境
二 人民公社权力机制上的缺陷
三 大规模组织的管理困境
四 余论
1965年毛泽东三次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谈话
沉重的现代性:建国后毛泽东经济革命思想与实践之反思
一 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辩证法:非常规发展路径的哲学依据
二 拒斥资本主义:非常规发展路径的价值旨趣
三 双重领导下的全面动员:非常规发展路径的体制探求
四 改造农民意识:非常规发展路径的深层意蕴
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方案:马克思主义的还是民粹主义的?
一 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界定
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三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设定
现代性弊端及其超越:毛泽东的“革命”方案
一 权利错位与权力重组:官僚主义政治体制及其对治方案
二 抓革命、促生产:发展主义经济模式的初步反拨
三 知识分子再教育:摆脱文化精英主义的窠臼
中国传统“革命”思想的两个维度及毛泽东的革命逻辑
一 传统儒家的革命底蕴及毛泽东“圣人救世”的革命逻辑
二 源自民间的反叛意识及毛泽东“压迫—反抗”的革命逻辑
二 “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与毛泽东两种革命逻辑的合流
毛泽东以“人民”为本政治理念的历史生成
一 从传统民本观念到近代平民主义
二 阶级视野下工农革命主体的显现
三 游击战与以“人民”为本政治理念的现实确立
四 群众路线:以“人民”为本政治理念的理论表述
中国式民主如何可能
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与策略: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思考与实践
一 党的“一元化”领导与建构型民主建设逻辑
二 “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与民主建设次序
三 边区民主试点与民主建设策略
人民权利作为人权的一种替代方案
人民权利思想的提出——从人权到人民权利
人民权利作为一种替代的方案
关于人民权利方案实践后果的初步评价
毛泽东“虚君共和”思想的两次实践及其意义的历史检视
意识形态再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及其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解释
二 俄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四 问题域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及其相关问题
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新哲学会及其主要成员构成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论证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初步确认
四 对“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理论创立的再思考
一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相容并存——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的相容性解释
二 用真三民主义对抗假三民主义——政治摩擦下中共对三民主义解释策略的调整
三 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与新民主主义的创立
四 结语
毛泽东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研究
一 《决议》的起草过程及毛泽东的贡献
二 “毛选版”《决议》的修改情况及其成因分析
三 余论
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稿的评价
一 《正处》发表稿的重要修改及其不同评价
二 应该如何看待《正处》发表稿有关阶级斗争的论点?
三 对《正处》发表稿的总体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教育和改造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看待知识分子教育和改造的?
二 知识分子参加土改是如何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