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5-22 16:02:11
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
序一
序二
序三 高薪、狼群和精神家园,16万离职员工心中的华为是什么样
高收入与高压力
螺丝钉与狼性文化
花瓣与花朵
王宁 未来不缺工程师,但缺我这样的古琴匠人
不想做《摩登时代》里的螺丝钉
“未来不缺工程师,但缺我这样的古琴匠人”
姜天露 昔日华为金牌讲师与雾霾杠上了
决不裸奔的故事广为流传
做不成马云做子牙?
你不为任何人工作,你是一名创业者
刘海清 这位川籍IT老兵跑到崇明岛开了个农庄
他的离职感言一度成为范本
他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
我要做出令人怀念的1%
陆强 教育培训成为这位华为工程师的人生下一站
陆和
陆强
沉浮
风口
李建勇 IT男做起高端西服定制,靠的是什么?
在证券大厦上班,却被出租车司机当保安
不会忽悠,靠什么赢得口碑?
陈国龙 这些年他花心思最多的是北京华友会
在华为仅仅工作3年,为何能当会长?
工号、职级都成了过往,最强调的是平等
姑娘特地从天津赶来参加华友会活动
金颖 他在西子湖畔专攻“无人机克星”
像我这样恋家的人,在华为没有发展前途
浙江华友会有“浙大”和“华为”双重基因
我的创业团队大都是前华为人
冯建林 瞄准前沿科技的水瓶座投资人
人在华为
连续创业
转型投资
华友连接
有限自由
宋允辉 这位女将把华为模式带给更多民企
三次巧合
拒绝“洗脑”?
下半场
俞渭华 华友会“首席服务员”的朋友圈
外派时工资月月都在蹭蹭涨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修教堂”
华为人都喜欢选择“08”这个数
干到华友会成立20周年再退休
刘建云 外派国家波兰成了他创业的大本营
华为1年抵得上中兴6年
我做留学就要做得很“白”
波兰语讲得越来越好
翁震鸣 当年他是拿下华为第一单葡萄牙合同的“大将”
半年出差180天,他却“巴不得天天出差”
为讲15分钟PPT,他关在家里练了整整3天
昔日“大将”转型“小客户”
张志强 半年华为经历给这位“90后”创业者留下什么?
还是叫我“学习者”吧
为等客户,他在东北的寒夜站了2小时
150天,结识150人
张利华 当初她提议立项手机,任老板曾当众拍桌子
离职前几乎每个月都去医院打吊针
手机立项这事一度是公司忌讳的话题
咨询路上那些消失的CEO
罗中非 昔日金茂大厦的“码农”,如今西子湖畔的“庄主”
七年之痒,不喜应酬从华为市场部辞职
开在支付宝边上的酒店躺着就能赚钱
不组织这个社群,你不知道它能量有多大
刘南杰 这位华为“蓝军”前参谋长深耕车联网
第一空降兵的履历很出彩
作为华为“蓝军”参谋长,力阻出售终端
我们做的就是开荒的事
颜迎春 弃百万年薪转做山间“放牛郎”
华为“很轻松”
交学费
养牛,有意思
戴辉 当年他在菲律宾拿下马尼拉5000万美元项目
新郎可能被喊去出差
重返马尼拉的博弈
一边投高科技项目一边忆峥嵘岁月
朱波 华为的互联网之梦绕不开这位投资“大咖”
我是从最基层的狼窝一步步做上去的
黯然离职转做天使投资人
我本就是创业者出身,嗅得出那股气息
孙进进 这位老华为人创业路一走就是20年
见过一次,任老板就能叫得出名字
华为的工资让人“无工可打”
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苏磊 游历25国后他转投环保事业
人人都要听音乐会
两年见了父母半小时
理想中的“最后一站”
李斌 这位华为老将站在了耳机行业的风口上
爱立信最佩服华为的是员工能上能下
做了11年市场居然被骗得门都找不到
从航空母舰落到了小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