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离职江湖:华为系创业版图中崛起的30位门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在华为

“回头来看,我一直在往华为主流产品线的外围走,比如从无线部门到业务与软件,再到战略与Marketing(市场营销)的创新中心,身边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不理解,担心如此走下去的‘前途’,但他们看到的前途和我心里的所想完全不一样。”

2005年,冯建林在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前直接投简历到华为市场部,当时同学都很惊诧:你平时这么腼腆,这么不善言辞,还投市场部?但他自己却早在一年前就想好了。

研究生二年级时,冯建林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当时在一家著名的台湾芯片应用企业实习,业务内容是给大陆已经很知名的一家电子产品企业BBK做技术解决方案。“当时BBK的DVD产品家喻户晓,此前一直以为这家企业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但深入进去才发现很多核心技术却在外企手里,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写完毕业论文,就再没想过去做研发的方向。”

进入华为,在国内实习了半年不到,之后冯建林被外派到“独联体”片区。第一站到了莫斯科,但只待了40多天,“6月底7月初,正是当地的黄金旅游季,趁着业务还未进入状态,我到处‘旅游’了一圈,之后便被选派去乌克兰开拓战略市场。”在乌克兰一待就是4年,所在的这个“尖刀排”,算是小有成就。“搬迁了诺基亚超一半的基站设备,瓜分了爱立信的核心网份额,从而在乌克兰市场实现了公司无线产品从0到1的突破。”

和华为国内同事的生活相比,冯建林觉得华为海外还是蛮适合年轻人的,“很自由,不会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想干肯干愿意干,机会很多”。而他自己是一个喜欢动起来的人,一有空就会背着包去徒步,走大街小巷,吃各种美食、品各种美酒。等到4年之后他申请调回国,内心深处已经对面向消费场景的终端产品和解决方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这样的调动并不容易,领导不愿放人,还要经过公司一级部门总裁审批。很多人都觉得调动的希望渺茫,但他最终用两个月的“巧妙周旋”实现了愿望,如愿加入了华为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当时设在华为总部基地以外的深圳南山科技园,是当时公司员工办公区域唯一可以随意上外网的地方,很自由,那时候就开始钻研物联网、App应用以及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AR等创新开发项目。然而,因为创新中心面向全球,回到国内的冯建林依旧需要频繁地往国外出差。每次至少1个月,两三个月也很常见。“半年时间内,接连3次去阿联酋。”大概两年多之后,创新中心在华为的整个业务重心中始终得不到淋漓尽致的施展,有种种制约的流程与障碍。冯建林渐生去意。在一次需要出差菲律宾的前夕,冯建林决定离开华为。

离开后,在一个自己还算熟悉,看似朝阳却又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光伏行业经营了1年多,主要负责欧洲市场的开拓。后来因为女儿快出生了,而这家公司又需要异地办公,才又不得已从公司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