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从一篇篇记者采访到集辑成书,还让我写推荐序,是荣誉也是鞭策,该写些什么来作为本书的推荐序呢?我想了四个词,表达我推荐本书的核心想法。
第一个关键词是华为DNA。我1993年加入华为,工号680,2001年离开华为,到今天,不论是在华为工作还是离开华为,时间上都超过8年。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不论是在华为期间跑市场还是在华为创立营销干部培训中心(华为大学前身),华为的烙印都深深刻在我的身上。在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入华友会创立核心团队,到今天担任华友会会长——“首席服务员”之后,见过更多前华为人,他们几乎和我一样,华为的烙印铭记在心,从价值观到行为,再到对工作和事业的认知,几乎一模一样。这个现象就是华为DNA。我的好朋友深圳海江私董学院院长殷海江说过,他接触华友上千了,很少见到对老东家华为有微词的华友,除了感谢就是对华为DNA的践行。华为DNA是什么?其实就是华为三个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可和认同,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没有在华为工作超过5年,华为DNA不会铭记。所以说,回首离职华为10多年,DNA至今流淌。
第二个关键词是感恩。在离职后,努力奋斗离不开当年华为工作历练。华友会有超过几万名前华为人加入,接触多了,就会发现大家虽然离开华为多年,可是在职场或者创业所凭借的能力与素质几乎都是在华为期间打下的基础。或研发岗位,或销售岗位,或人力资源,或……不一而足。我还有个发现,在中国500强企业中,超过50%的企业的HR都有华友的影子,毕竟华为在职与离职员工超过30万了。和这些华友聊天、喝茶可以知道,在华为严密和科学的组织分工下,每个在职华为员工都会有长足进步的空间。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华为大学,它是华为优秀干部的摇篮。在华为人力资源体系下,除了华为大学,还有全球近30个培训中心,从而形成全面、系统和梯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华友都是华为强大人才培养体系的受益者,所以除了感恩,还能说什么呢?
第三个关键词是修炼。离开华为了,大家在做什么?基于我是华友会会长的原因,我接触和了解了大量华友的工作情况,创业的和职业发展的都很多。对于职业发展的华友来说,由于企业文化的原因,华友进入一家新的公司,需要做出一些改变,需要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对于创业者来讲,综合来看,在今天喧嚣的中国创业大潮中,华为系创业企业能在短时间爆发的不多,不像BAT(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系呈现龙腾虎跃的模式。我在思考为什么这样?从企业规模和企业类型来看,华为属于工业高新企业,规模大,人数多,必须采取类工业化作业流程模式,这意味着华友在华为工作岗位上专业能力突出,但综合能力是短板。不像BAT系,在规模和人数方面,与华为较之要少。而创业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对于华友来讲,离开华为创业是个人综合能力新修炼的开始。
第四个关键词是期望。今天乃至以后,做企业要有生态思维,在生态中,每个企业可以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可以聚焦垂直,形成独特核心竞争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018年4月,老东家华为重新勾勒新愿景与使命,任总谈话讲到华为未来必须在各个主航道有成为第一的决心。这个消息对华友来讲就是好消息,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和老东家一起茁壮成长?基于对华为的了解,我希望华友们在几个方向深耕、发力:物联网,云,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这样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啰唆这么多,还是回归本书,一篇篇很真实的华友创业故事,一段段很朴实的华友创业心得。这些是华友创业的所思所得,也是华为离职大军的一个侧影。这些侧影会勾勒出一幅幅可思可想的华友创业经历,是成功的经验,也是对老东家华为的致敬,因为难得有本书会瞄准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离职员工的大画面描绘,读这本书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最后要感谢《解放日报》这几位记者,感谢出版社,感谢朋友们对华友会的支持,让我们这些离职的华为人也从更高纬度和视野看待发展:与老东家一起迎来物联网组成的新世界!
俞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