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18 17:36:39
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
书名页
编委会
前言
从河西走廊看“多元互构”
一 河西地理与古代中国秩序
二 河西走廊与“多元互构”历程
三 近代的转折
跨越多重边界的认同
一 成长:祁连山南藏族千户的养子
二 迁徙:成为裕固族的女婿
三 家里的民族交融:收养蒙古族人家的女儿
四 文化的共享:会讲《格萨尔》的“阿让阿米”
五 生计的互嵌与共生:多元认同的游牧民
河西走廊上的盲艺人之歌
一 盲艺人王月与凉州贤孝
二 凉州贤孝、河西宝卷:敦煌变文之“子孙”
三 盲艺人王月二三事:河西走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缩影
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
一 驼把式孙得正
二 民勤、骆驼与驼道
三 驼队生活
四 驼道漫漫
五 驼道上的政治与商业
六 驼道余晖
七 驼道新生
“过渡地带”视野下的河西走廊
一 游牧与农耕在河西走廊上的交融共生
二 从“过渡地带”理解历史中国
三 从河西区域经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与中国西北疆域
一 开疆拓土中的河西四郡
二 河西走廊与西域的开拓
三 河西走廊与关陇安危
从敦煌哲学看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共生
一 多民族和谐共生为敦煌哲学提供文化生态
二 文明过渡地带多元文化互鉴共荣的内在机理
三 敦煌哲学的发展彰显新时代文化交流多元化趋势
民族互动与走廊语言文化的形成
一 多种语言聚集的敦煌
二 民族互动中的吐蕃经卷与吐蕃-汉双语基层社会
三 回鹘语文在河西走廊的通行
四 从裕固族语言看语言区域特征的形成
五 口头文学艺术的采借与交融
走廊市场体系与“多民族命运共同体”
一 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胡商”
二 商贸成为区域文化的“连通器”
三 绿洲市场的商贸网络与民族互动
河西走廊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
一 河西走廊的区位特征及历史职能
二 河西地区历史上的土地开发及农牧业发展
三 河西走廊人地关系发展演变历史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在我国历史上有为数众多的汉人融合于少数民族
(一)
(二)
(三)
(四)
“国家走廊”和“国家水利”: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史中的政治与社会逻辑
一 沟洫兴、郡县立: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的勃兴
二 灌溉活动作为治理方式:明清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的演进
三 水利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下河西走廊现代水利的腾飞
四“国家水利”的传统与“国家走廊”的未来
河西走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
二 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三 跨区域的视野:大时空格局下的河西走廊
四 河西走廊当代发展的路径
河西笔谈:从河西走廊发现更广阔中国
一 “卯榫”:从“如何认识中国”定位河西走廊
二 河西走廊战略地位的历时性呈现
三 河西走廊的交通格局、文化与人的流动
附录一 共学互鉴,推动形成思想共识
一 着眼“史观”,从走廊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 从河西走廊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三 跨学科的走廊研究,刺激学术生长点
附录二 探索从走廊地带理解中国的理论路径
一 走廊地带鲜活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和谐共生
二 从走廊地带理解中国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三 对走廊研究方法和路径的延伸讨论
附录三 “长城-天山走廊”上的国家记忆
一 “长城-天山”内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
二 “长城-天山走廊”的形成与民族间的交流、互动
三 “长城-天山走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区域性路径
附录四 从“多元互构”的体系史看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
一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重述中国”
二 为什么选择清朝?
三 国家治理与边疆秩序:“大一统”与“因俗而治”
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脉络
后记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