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西走廊看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河西走廊上的盲艺人之歌[1]

——敦煌变文、河西宝卷、凉州贤孝中的文化传承

王文仁

“活着的”敦煌变文,既指在河西走廊民间流传的一种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说唱艺术——河西宝卷,也指被称为“河西宝卷的分支”“敦煌变文的子孙”的曲艺艺术——凉州贤孝。由盲艺人述说和传承的那些故事,既杂糅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又吸收了民间宗教信仰和民间神话、风俗礼仪、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河西宝卷、凉州贤孝堪称“民间百科全书”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河西宝卷、凉州贤孝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河西走廊一带,近百位盲艺人说唱着一种当地特有的曲艺——凉州贤孝。他们传唱贤孝的足迹遍及武威(凉州),远一些的到过永昌、民乐、高台、酒泉等地,甚至跨过戈壁、荒原,抵达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至20世纪末,他们游走在千里河西走廊,行艺卖唱、乞讨度日,“走了东头走西头,走了南头走北头,东西南北都不收,三弦饿成个空壳喽”。如此风雨兼程数十年,他们在不经意间播撒着凉州贤孝“孝悌忠信”的种子。盲艺人之歌不仅带给人们动人心弦、德育教化的力量,还塑造了这个地域的精神气质。盲艺人的足迹,见证着河西走廊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为我们从底层视角了解河西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情风俗、民间信仰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