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驼队生活
民国初年的河西走廊,民生凋敝,百业萧条。过度的水利修建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戈壁上的大量植物由于失水而枯萎,导致耕地沙化加剧,再加上人口的膨胀带来了资源的严重匮乏,石羊河流域的民众,往往为水权而争执不断。地处下游的民勤,地贫粮少,许多民勤人不得不奔走在沙漠水草之间,以养骆驼、拉骆驼为生。
孙得正出生的1920年,民勤正是这样的光景。他长到13岁时,已经算是“够着饭碗了”,家里打发他出门去讨生活。他先去民勤和阿拉善交界的北山给汉人东家放羊、放骆驼,有时也给蒙古族牧户放羊。北山的民勤人和阿拉善蒙古族牧民放羊、放骆驼常在一起搭伙,在密切往来中,民勤牧民多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兼通蒙汉双语。在北山放牧的那段时间里,孙得正学会了蒙古话,也渐渐熟悉了蒙古人的习俗。16岁时,他被民勤的严家商号看中,先给商号放骆驼,后来又拉骆驼,成了驼把式的助手。
当时的民勤驼队有多种形式,最有影响力的,是大东家、大商号的大帮驼队。这种“大帮响铃”包括十几个到几十个“把子”不等,能达到一百多峰甚至几百峰骆驼的规模。在民勤,一“把子”一般由7峰骆驼组成,每峰骆驼能驮100公斤左右的货物。马合盛商号的驼队有四五百峰骆驼,有时候六七十“把子”骆驼同时起场,一串串首尾相接地排开来,长达数公里。驼铃叮咚,驼鸣悠扬,沙尘滚滚,蔚为壮观!
大帮驼队有独特的组织形式,除了驼把式,还配有掌柜子、骑马先生、锅头、水头、拳棒手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掌柜子,又叫领房子,是总管驼帮事物的首领,一般受雇于商号东家,相当于东家的代理人。他们走驼经验丰富,门路广,又精通商业往来的各类应酬。马合盛商号就曾经常雇佣精明能干的落第文人担任掌柜子,有的掌柜子甚至还精通拳术。掌柜子和商号之间多是雇佣关系,有时也是合作关系。尤其在商号货物太多而骆驼数量有限的时候,掌柜子可以代表东家雇佣其他“把子”甚至大帮响铃入伙,所得的红利由掌柜子和临时参与的人员协商分配。每个掌柜子都有一个助手,称作骑马先生。骑马先生除了负责保障驼帮前后成员的联系畅通外,还要负责探路、寻找水源、联络客栈等事务。到民族地区活动时,驼帮里还必须配有能通译的人才,一个成功的骑马先生或掌柜子往往也掌握一种或几种民族语言。驼帮里五六个或七八个“把子”分作一个单元,各单元的负责人叫二掌柜,或者二房子。大帮响铃里面负责后勤保障的人一般有两个,一个专管驼队的用水,另一个管锅灶杂物并保障驼队的生活起居。
西北的地方话习惯把精于某种职业的人称作“把式”。赶大车的人叫“车把式”,拉骆驼的则叫“驼把式”。因为一个驼把式往往拉“一把子”或“一链子”骆驼,所以人们有时候也将“驼把式”叫作“链子”。驼队里的“链子”除了负责装卸货物、拉骆驼,还要在“站头”歇站时负责放骆驼、砍柴、做饭、值夜。这些活计由把式们轮流,一作一息一轮换。
规模小一点的商号驼队相当于大帮驼队的一个分支,自成一个单元,甚至只因临时合作而凑成,分工并不明确,往往八九个人,五六十峰骆驼,说走就走,聚散、起作便捷而迅速。
还有一种小型驼队是由小户人家自发地搭伙组成的。往往是仅有一两峰骆驼的人家就近组合,结成一个或几个“把子”,给附近的盐场、煤厂驮运货物。人们除了赚一点儿脚钱以外,还可以在城市或“站头”做一些便当交易,养家糊口。这样的驼队往往是一种临时、松散的合作关系,组织、分工并不严密。
严家商号有大帮响铃,16岁的孙得正进入严家驼队是由放牧人的身份开始的。由于他在北山给蒙古人放过骆驼,所以给严家放牧时,他逐渐和骆驼队打上了交道。驼队起场,他就给“链子”打下手,琢磨着“链子”拉骆驼、装货卸货的本领;驼队放场,他就拉骆驼进山放牧。经过这样长时间的操作和学习,孙得正渐渐地成熟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