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7-28 17:12:47
封面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华文文学与世界文学
从迦尔洵到阿尔志跋绥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政治小说的语言策略 ——以Looking Backward的四个汉译文本为中心
《回头看纪略》:文言传体
《百年一觉》:白话演义
《回头看》:章回体“政治小说”
《回顾》:欧化白话文
中国世华文学研究之昨天、今天与明天 ——以台湾文学研究为重点
一、昨天——从胡风和范泉说起
二、今天——从启动到深入的三个阶段
三、明天:对于进一步发展深化的设想
在大同诗学与地方知识之间
北美华文文学双璧:郭松棻、李渝合论
一、忧郁的镜像与诗性的超拔
二、创伤记忆与历史叙事
三、台湾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与悲剧命运
四、细读李渝的《朵云》
从戴思杰的创作看当代法国华人文学
论语言生象与视觉透视
一、基础问题:语言能否生象?
二、中心问题:语言应怎样组合才可能眼见?
三、延伸问题:语言能否模仿视觉经验的明暗和色彩?
结论
作为空间叙事的战争艺术
一、空间叙事的典型表现形式:战争叙事
二、境在像外:作为空间叙事的战争叙事的“虚”与“实”
汉赋“持论”说
一、引子:赋家“见视如倡”辨
二、持论:作为文学批评的范畴
三、汉赋持论:体·义·用
四、简短的结语
汉末士人群体分流与“三曹”建安诗坛领袖地位的确立 ——兼对曹植“辞赋小道”说这一学术公案的新思考
一、袁绍集团之重事功与刘表集团之尚经义
二、曹操之尚文辞及曹丕《典论·论文》的思想史意义
三、破解曹植“辞赋小道”说这一学术公案的新维度
四、余论
龙朔诗坛“影带”“假对”辨析
一、前人的解释
二、“影带”、“假对”释义
三、“影带”、“假对”的文学史考察
结语
毛文锡生平述略:五代前蜀动荡政治局势的个案考察
一、太子谋反事件
二、枢密院用乐事件
三、文字后的凄苦人生
卧游虽乐终余憾 ——从赤壁赋图题诗谈题山水画诗的局限
一、题山水画诗与诗歌高峰的错位
二、题山水画诗与诗歌传统的偏离
三、题画诗作者身份的局限
四、图画和卧游的制约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与《精忠录》的关系
一、《精忠录》的内容及其文献来源
二、图像和附录:《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依承《精忠录》的直观体现
三、嘉靖本《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小说正文与《精忠录》前三卷的关系
四、《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对《精忠录》的依承与扩展
新发现的《歧路灯》张廷绶题识及其学术价值
一、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张廷绶题识本《歧路灯》概况
二、“《歧路灯》稿本亡于杨淮”说佐证
三、“李海观作《东郭传奇》”说佐证
历史的理性书写:晚清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命名
二、五四新文学与现代通俗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双线构成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四、“民国文学”的历史定位
消逝的界标:“民元(1)”在文学史叙事中的百年沉浮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 ——以上海某高校本科生为例
一、研究方法
二、对个体作家作品的接受与反应
三、对现代文学史的认知与接受
四、结语
1925年至1930年文学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演变
绪论
一、《新女性》杂志提出的“新女性”构想
二、鲁迅与“娜拉”们的选择
三、“新感觉派”与摩登女郎的出现
四、左翼作家笔下的“革命女性”形象
抗战时期散文自由精神论纲
抗战炼狱激发自由精神的文化逻辑
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的对话交融
散文探询自由精神的几种方式
从存在心理学看汪曾祺小说的心理治疗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