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小说的语言策略
——以Looking Backward的四个汉译文本为中心
武春野(1)
内容提要:晚清来华传教士将政治小说传入中国,其参与实际政治问题的讨论、强烈的入世精神、变革意识,完全不同于此前抒怀式的中国文学,更是改变了文学向来是“小道”和“消遣”的命运,为文学接下来占领文化领域的制高点,做了重要的铺垫。美国人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的乌托邦(2)小说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最早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以文言译出,在晚清文化政治运动中影响广泛,此后迭经翻译,直至20世纪60年代尚有新译本。各译本选择了不同文体和语言风格,其翻译策略可以见出晚清以来书面语言的变迁、小说在社会改革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小说读者群的变化。
关键词: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政治小说;乌托邦;翻译
在传统的文学史论述中,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随后创作《新中国未来记》(1902),一般被认为是政治小说的发端。其实,早在1891年,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3)就翻译了美国人爱德华·贝拉米于1888年出版的乌托邦小说《回头看纪略》(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并连载于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案头读物《万国公报》(4)上。此文一经刊登便长期受到关注,梁启超也是此小说的最初读者。《回头看纪略》诞生后,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剑雄《新少年》(1907)、碧荷馆主人《新纪元》(1908)、陆士谔《新中国》(1910)等一大批政治小说出现在近代文坛上。(5)
费正清说:“康有为、谭嗣同和早期的梁启超都有关于未来世界制度的乌托邦幻想,即在那样的制度下,分隔各民族的藩篱将被打破,人类将共同生活在和谐与和平之中;这些幻想虽然在中国传统中不无渊源,但其论点却从李提摩太和其他传教士的著作中得到了有力的充实。”(6)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从1891年到1904年,十多年间,西方传教士、晚清白话文运动提倡者等近代变革中重要团体的代表人物,均参与了对Looking Backward的翻译,由于各自身份、对文学的看法以及政治诉求的差异,使得几个文本间有着很大的出入。从十年间多个翻译文本的变迁,翻译者的变化、读者范围的扩展,以及在其影响下近代小说创作的变化等,可以管窥到近代小说变革过程中一些被文学史常识所忽视的内容,包括被遮蔽的创作群体、文学工具如何被认识、白话文体的演变、古今中外文学审美因子如何在近代小说中被调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