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17 12:07:08
封面
版权信息
《南部档案》所见清代民间社会的嫁卖生妻
一 生妻为何被嫁卖
二 买妻(妾)者的动机
三 普通百姓对嫁卖生妻的态度
四 县官对嫁卖生妻的态度
五 结论
晚清公羊学与变法维新
一 公羊学的要义及其在清代的复兴
二 公羊经世:温和的变革观
三 公羊维新:康有为激进变法观
四 小结:公羊学——由学术到政治
民国法律、诉讼和社会语境下的“习惯”——以“异姓承嗣”为例
一 作为“风俗之习惯”的“异姓承嗣”
二 民初诉讼中的“异姓争继”案
三 1930年《民法·继承编》颁布之后的社会应对
四 结语:法律与习惯的历史过程
制度变革与身份转型——清末新式司法官群体的组合、结构及问题
一 新式司法机构筹建与群体组合
二 群体结构分析
三 传统身份的现代转型及其问题
四 结语
北京大学法学共同体之建构与进展
一 法科研究所
二《北京大学月刊》与《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
三 法学社团之创建
四 余论
实验法院: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的一次地方试点
一 布局:璧山实验地方法院的成立
二 革新:璧山法院两任院长的改革
三 实效:《实验办法》及诉讼效率的提升
四 推广:重庆实验地方法院
五 修法:实验成果与新诉讼法
六 尾声:实验法院的终结与思考
汪康年与晚清修律中的法权迷思
一 治外法权的象征与实际
二 内治先于外交
三 传媒界的风波
民国没有反沈派:立宪派司法与辛亥派司法
一 概述
二 梁启超与立宪派司法
三 居正与辛亥派司法
四 小结
假设、立场与功能进路的困境——对瞿同祖研究方式的再思考
一 “导论”的更改
二 改写的幕后
三 假设与史实的对立
四 新史学思潮“来袭”
五 何种学术立场
六 功能进路的欠缺
七 结论
刑事案件的新闻追踪与文化观察——以民初北京陈绳被害案为例
一 前清尚书花园中的凶杀案
二 两级审判和24次公审的背后:案情回顾与考辨
三 “极著名之侦探小说”:新闻报道与民众关注
四 “好戏”上演:时事观察与市民文化
余论
司法“半独立”:陕甘宁边区司法的形态、理念与实践
一 引言
二 司法“半独立”与领导“一元化”
三 “审判独立”与“闹独立性”
四 独立还是不独立,不再是个问题
关于“黄克功逼婚杀人案”的三种叙事
一 有关“黄克功逼婚杀人案”的史实文献
二 陈复生口述中有关“黄克功逼婚杀人案”一节与史实严重不符
三 影视文学作品“黄克功案件”与史实的差异
设计民主:延安时期三三制重述
一 三三制民主的思想由来
二 三三制民主的社会实际
三 三三制民主与传统社会实际
四 放手与“包办”中的民主悖论
五 结语
中国与一战:北京政府划定行军区域的相关国际法问题
一 日军登陆龙口及北京政府划定行军区域
二 日军侵占胶济铁路的国际法分析
三 日军侵扰山东的国际非法行为
结语
学术、思想与政治:法政留学生与清末民初的制宪运动——以章士钊、李剑农、张君劢为例
一 清末民初的法政留学生
二 章士钊对“报律”、《临时约法》的批评与民初的宪法思想
三 李剑农、《湖南省宪》与1920年代中国宪法中的自由主义
四 张君劢、《魏玛宪法》与1920年代中国宪法中的民主社会主义
五 1920年代中国制宪中的学术、思想与政治
结论
清末北洋时期收回法权与基层司法制度改革
一 收回法权与清末法制改革的启动
二 巴黎和会与1919年的添设厅监分年筹备计划
三 华盛顿会议与1921年开始的中国法制改良
编后记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