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09:41:00
封面
版权信息
序
第一章 仁
第一节 “仁”的起源
第二节 孔、孟、荀论“仁”
第三节 汉唐儒家论“仁”
第四节 张载、二程、朱熹论“仁”
第五节 “仁”的丰富内涵
第六节 仁爱的现代传承与普遍价值
第二章 义
第一节 “义”的起源及其早期含义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义”
第三节 汉唐儒家论“义”
第四节 宋代儒者论“义”
第五节 明清儒家论“义”
第六节 “义”观念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之道
第三章 礼
第一节 礼:礼从哪里来
第二节 五礼: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石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礼”:孔、孟、荀对“礼”的讨论
第四节 董仲舒论“礼”:礼是人伦社会道德的综合
第五节 程朱之礼:程颢、程颐、朱熹论“礼”
第六节 法律与礼:礼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七节 礼在当代:儒家礼文化的现实价值
第四章 智
第一节 “智”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论语》的“智”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三节 “四端”、“四德”与“良知”:《孟子》的智德思想
第四节 《春秋》明其智:董仲舒的适权明智思想发微
第五节 “智藏仁义礼”:朱熹的智藏观
第六节 智德与良知: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中的“自知”和“体认”向度
第七节 传统儒家智德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第五章 诚信
第一节 诚信是道德之基: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
第二节 诚信乃立国之本:汉唐时代的诚信言行
第三节 “学者不可以不诚”:宋明理学视野中的诚信思想
第四节 “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明清商帮的诚信伦理
第五节 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与转化发展
第六章 孝
第一节 “立爱自亲始”:孔子儒家“孝”观念的发生与演变
第二节 先秦儒家从“孝本论”到“仁本论”的转向
第三节 儒家孝论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第四节 儒家孝道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
第七章 友
第一节 “友”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以友辅仁”:《论语》的“友”观念
第三节 “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简》与孟子的友朋观
第四节 君臣“同治天下”与以“敬”为主:二程的“友”观念
第五节 儒家“友”观念与其现代价值
第八章 耻
第一节 “耻”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知耻伦理:《论语》人文精神中的耻感意识
第三节 “羞恶之心,义之端”:孟子羞耻观的形上思辨性格
第四节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第五节 汉代儒家论士大夫的廉耻之节
第六节 “北宋四子”对先秦两汉儒家“耻”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第七节 传统儒家“耻”观念的现代价值
第九章 勇
第一节 儒家“勇”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勇而无义为乱:先秦儒家对“勇”观念的建构
第三节 轻死重义:汉儒对“勇”观念的论述
第四节 以理约勇:理学视域下的“勇”观念
第五节 自拔之勇:心学视域下的“勇”观念
第六节 儒家“勇”观念与现代生活
第十章 心
第一节 “心”的起源
第二节 以“性”释“心”:先秦儒家的心灵观
第三节 有无之辨:汉魏儒家的心灵哲学
第四节 天地之心:宋代理学家的心灵哲学
第五节 “心”即“理”:陆王学派之心学
第六节 心学史的逻辑
第十一章 恕
第一节 责己与爱人:儒家“恕”思想的基本指向
第二节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二程对“恕”思想的新开拓
第三节 “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朱子对“恕”思想的体系化论述
第四节 “内外敬恕,天理周流”:陈淳对“恕”思想的理学定位与总结
第五节 科学方法——20世纪前半期“恕”思想新诠
第六节 “主体性霸权”?——“恕”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十二章 乐
第一节 “乐”的起源与含义
第二节 德性即乐:先秦儒家之乐
第三节 道中之乐:宋代理学家“循理”而乐
第四节 乐即心:明代心学家的心灵之乐
第五节 “乐”观念的发展与现代转换
第十三章 天理
第一节 “天理”思想探源
第二节 宋代儒家的天理观
第三节 明清儒家的天理观
第四节 儒家“天理”观的现代价值
第十四章 良知
第一节 阳明“良知”学的历时性展开:“致良知”的萌生线索、“良知”元语言地位的获得与天泉证道
第二节 借由时代症结的省察与对治使“良知”呈现
第三节 良知学的未竟之业与时代价值
第十五章 性情
第一节 性情思想的起源
第二节 先秦时期:性情思想的奠基阶段
第三节 汉唐时期:性情思想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两宋时期:性情思想的深化阶段
第五节 明清时期:性情思想的总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