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7-28 17:02:11
封面
版权信息
编委会
本辑特稿
何谓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的一点理论思考(1)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化逻辑
二、“中国特色”的逻辑解析
三、余 论
从新加坡看中国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
一、新加坡与中国治理方式比较的方法论意义
二、后发展国家治理方式的理论及其演进
三、强国家与大政府:政府干预社会的不同方式
四、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基本路径
五、政府主导下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结 论
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
中国国家治理的复合体系与合力效应(1)
一、政治体制“三者统一”的复合体系
二、国家治理“四个全面”的复合体系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力效应
传统政治机制的再激活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调整(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作为学术研究新热点的统一战线问题
三、回溯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不同时期的不同使命
四、新世纪的新策略:如何理解统战部部长“入常”
五、结论:传统政治遗产的再激活
政治压力驱动与环境治理(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环境治理的一般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理论建构:地方政府绩效,环境问题的政治压力与环境治理
四、研究设计:因变量、自变量以及统计模型
五、统计模型结果及讨论
六、结 论
国家治理、市场理性与公民权利 ——“农民工”称谓变迁的内在逻辑(1)
一、“农民工”相关研究及其转向
二、称谓变迁:从“盲流”到“新市民”
三、政治秩序与“流动人口”控制
四、市场逻辑与维稳压力:从控制到管理的观念变革
五、公民权益与“新市民建构”: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六、结语及讨论:市场、社会压力下的国家治理变迁
农民工公民身份的差序性与错位性 ——基于东莞市的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东莞农民工的公民身份诉求
三、东莞市政府对农民工诉求的回应
四、公民身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错位
五、结论:差序化与错位性的发展轨迹
治理与抗争
中美社会治理的比较研究 ——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1)
一、导 言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
三、城市社会的治理结构与绩效
四、结语与讨论
为什么是民众的社会抗争? ——中东国家以社会抗争推动政治转型的原因探析(1)
一、苏丹式政体使社会抗争成为政治转型的唯一途径
二、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青年是社会抗争的主力军
三、新媒体成为社会抗争的政治动员工具
四、后发国家对首发国家的学习效应
五、结 论
漫长的抗争:马来西亚华人的“白小保校运动”
一、寻求认同
二、个案:白小保校运动
三、斗争为何如此漫长
话语认同
中国政治中的群众话语:一项概念史的考察
一、“群众”概念的历史渊源
二、“五四”前后的群众论述
三、群众心理学的中国之旅
四、中共早期文本中的群众概念
五、群众路线的内涵与功能
六、结 语
国家认同构建中的语言变革
一、方 向
二、模 式
三、挑 战
谁之形象?何种合法性? ——民主化背景下中国国家象征的定位与传播(1)
一、引 言
二、谁之形象:现代民族国家视域中的民主与国家象征
三、政治民主化背景下中国国家象征的定位
四、国家象征传播中的民主化危机:极端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五、结 语
“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