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5-14 17:31:05
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
叙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一、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眼里的历史人类学
二、区域历史的结构过程与再结构过程
三、在空间中理解时间
以明清为基点:时间上的连续性
从明清史看宋元史[1]——倡导一种“连续递进”的思考方法
一、从一段关于移民传说的材料说起
二、对一种史观的反思
三、但曰“唐宋”,不论“宋元”:对历史时段概念的反思
四、从区域史着手
卫所军户制度与明代中国社会——社会史的视角
一、元朝遗产:明朝二元管理体制的由来
二、卫所军户与明帝国的形成:地方的例子
三、内地卫所军户体制的长期延续
四、卫所军户与明代社会中的回回
“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
一、远人之见
二、“不清不明”:易代时期的失序与地方的利用
三、“无明不清”:对清初弊政的区域社会史讨论
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域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1]——几个区域社会史的例子
一、问题之由来
二、“此鸭头非彼丫头”:19世纪中叶的宁波
三、从南下牧马到北上移垦:19世纪前后的土默特
四、简短的结语
“中心”·“边缘”·全球史:空间上的连续性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1]
一、区域史研究与全球史的兴起
二、建立关联:关于江南区域史的反思
三、在中国研究: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江南研究
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1]
一、“北虏”问题的发生与新旧时代的交替
二、在明蒙关系之外
三、蒙古的开市需求与长城内外的商业联系
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1]
一、从清初海禁时期的尚可喜说起
二、东江势力的生存危机与海上贸易
三、16世纪东亚贸易背景下的东江海上贸易
四、东江变乱中的贸易因素
明朝隆万之际的族群关系与帝国边略[1]
一、隆万边略
二、两粤边事
三、西南边事
四、隆万边事的联系与国策的整体性
连续性与“历史性时刻”:山西之例
晋祠与熙丰新法的蛛丝马迹
一、晋祠与王安礼
二、晋祠、吕惠卿及其他
三、熙丰间本地区的开发与晋祠的变化
从贤人到水神:晋南与太原的区域演变与长程历史[1]——兼论山西金元时期与清中叶这两个“历史性时刻”
一、贤人窦鸣犊
二、窦鸣犊的消失与晋东南的文化复兴
三、正统的雨神窦鸣犊
四、民间神祇与民间社会
圣姑庙:金元明变迁中的“异教”命运与晋东南社会的多样性[1]
一、一个“异教”寺庙的缘起[4]
二、金、元道教势力的扩展与圣姑庙的隐秘
三、“王府香火院”:最后的庇护与圣姑庙的地方化
四、赘论
村民与镇民: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1]
一、泽州诸镇的历史沿革
二、巨村为镇:地缘上的一致性
三、称镇与村镇关系
四、里人与镇人:郭峪的个案
五、余论
赤桥村与明清晋祠在乡村网络中的角色[1]
一、赤桥村所在的乡村网络
二、明清赤桥的村落空间及其在晋祠水利系统中的地位
三、晋祠、村庙及其他寺庙祭典中的赤桥
族群、地域及其“历史性时刻”
“岭南”的建构及其意义
一、岭南的“出现”:从以人名地到以地名地
二、限隔抑或通道:他者与我者之别
三、屈大均与帝国的岭南
四、清代广东对岭南的“垄断”
五、结语:“岭南”建构的历史意义
从草原传统到汉人文化的建构——从明初军户的垛籍谈起
一、明初墓志二则
二、“垛集”与“垛籍”
三、关于“附籍”
四、“祖”与“族”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1]
一、从两场关涉“认同”问题的争论说起
二、祖先移民传说与明代卫所军户制度
三、地域认同与明清国家的形成
身份变化、认同与帝国边疆拓展——云南腾冲《董氏族谱》(抄本)札记
一、明初腾冲与土人董救见诸帝国历史
二、董氏从军与“麓川之役”
三、族谱所见“麓川之役”后的军户董氏
四、清代董氏的宗族建设
图像如何证史:一幅石刻画所见清代西南的历史与历史记忆
一、“封氏节井”石刻的故事
二、夫妻忠节与清初云南史事
三、土主、李卫、文庙与盐
四、从雍正到道光
五、图像如何证史
康熙《滇南盐法图》与山水地图的意义
一、《滇南盐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