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
2011年是清朝覆亡的一百年周年。百年来,对明清易代的讨论不绝于耳,事实上,这些讨论又直接上承清初的“明亡之思”。清初的讨论主要涉及对明朝的评价,民初的讨论则主要涉及对清朝的评价,还有1944年郭沫若所作《甲申三百年祭》,又涉及对易代时期的第三种力量——农民起义的评价,等等。这些讨论无不出自所属时代的特定需求,对易代时期的评判又往往受到材料的局限,因此所见虽各有卓识,但多不免于偏颇。
近有学者撰文,对百年来关于明清易代的讨论有很好的概括。该文将各种讨论概括为五种解释模式,即民族革命的、王朝更替的、阶级革命的、近代化的和生态—灾害史的解释模式。他认为,生态—灾害史的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力量”[1],但拙意以为由于这方面的成果目前太少且缺乏充分证据,尚不足以与前四者相提并论[2]。无论如何,作者对前四种解释模式的分析还是有说服力的。问题是,今天我们将如何对明清易代提出新的解释进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