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20 17:58:18
第1章 自序
第2章 关注“真实金融世界”的金融学
第3章 金融制度的“有机”性质
第4章 个体与整体及其“加总”逻辑
第5章 “私均衡”与“公均衡”
第6章 金融理论的“道德转向”
第7章 金融学的“范式革命”
第8章 重视金融制度变迁的“东方经验”
第9章 本书的分析结构
第10章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
第11章 “理性悖论”与“均衡信心”
第12章 “斯密定理”的道德条件与政府角色
第13章 个人理性的结构与制度妥协
第14章 费雪方程式的“精神分裂症”
第15章 货币分析的“时空陷阱”
第16章 “两分问题”的性质与制度逻辑
第17章 货币价值的“双重结构”与金融不稳定的内生性
第18章 银行市场的特殊结构与制度均衡
第19章 资产组合的制度含义
第20章 “亚里士多德困局”与“威克塞尔传统”
第21章 中国经验与金融分析新范式的重建
第22章 两种金融学的“鸿沟”
第23章 门格尔的货币演进范式与怀特的重新表述
第24章 希克斯的交易成本货币理论与金融制度演进观点
第25章 “克洛尔约束”与“NBM扩展”
第26章 流量 储蓄与“蒋硕杰挑战”
第27章 金融学的“新古典综合”
第28章 “S-G新范式”
第29章 货币金融的所有权含义与索托的“资本之谜”
第30章 “分工均衡”货币分析框架及其制度含义
第31章 金融企业 金融企业家以及制度条件的重要性
第32章 交易成本 法律传统与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
第33章 预算约束与金融制度选择的新理论
第34章 中国货币金融制度的早期景象:猜测与争执
第35章 探寻金融制度分析的“中国范式”:王亚南与彭信威的贡献
第36章 经济改革中的金融制度谜团:主流文献
第37章 儒家伦理与金融发展的文化逻辑
第38章 中国货币金融运行的特殊机理:本土文献的尝试
第39章 经济赶超 国有化与金融制度选择
第40章 金融支持结构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性质
第41章 风险承诺 金融市场化与金融控制
第42章 内生货币化及其效应
第43章 国家声誉 居民储蓄与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
第44章 稳定性溢价 资产扩张与国有银行的盈利机制
第45章 国家融资 信贷剩余转移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
第46章 参考文献
第47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