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1-01 00:53:38
封面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道学名义
第一节 解“道”名
第二节 释“太极”
第三节 辨“阴阳”
一、阴阳对立的普遍性
二、阴阳共存的互依性
三、阴阳异性的互感性
四、阴阳相交的互渗性
五、阴阳同性的排斥性
六、阴阳消长的极反性
七、阴阳异性的守恒性
第四节 析“中庸”
第五节 考“天人”
一、“天人感应”论非董仲舒所创
二、“天人感应”是科学命题
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歪曲
第六节 证“不变”
第七节 议“无为”
第八节 论“无形”
第九节 说变革
第十节 谈因果
一、内因起主要作用的因果关系
二、内因与外因的辩证互动及对事物变化结果的影响
第十一节 究“道法”
第十二节 明“道德”
第二章 道学的产生与传承
第一节 道学产生的时代
一、古史料的记载
二、《易》经独特形式的反映
三、《易》经内容的印证
四、道学名词术语及相关问题在古文字中的反映
第二节 道学产生的地域
一、古人类繁衍发展的主要地域
二、古文化领先发展的地域
三、上古重大史事的集中发生地域
四、文化发达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道学的八卦传承方式
一、浅议伏牺八卦
二、《易》名三义
三、解三《易》书名
四、说《归藏》卦名
五、谈《周易》瑕疵
六、论《易》经传承道学的长短
第四节 关于“河图”和“洛书”
一、先秦时期——从史事到“神道设教”
二、西汉至北宋——三种不同观点的猜测
三、宋代——黑白点“河图”和“洛书”的伪造
第五节 道书的道学传承
一、关于《黄帝经》
二、道书传道的优缺点
第六节 论议式哲学传承的功过
一、“论议传承”哲学之功
二、“论议传承”哲学之过
第三章 道学的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
第一节 道的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的关系
第二节“五帝时期”的道学发展
一、轩辕黄帝肇造民主国家制度的前因后果
二、黄帝高度重视对道学思想的传播
三、黄帝的道学观点与社会政治
四、五帝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发展
五、五帝时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神道设教”
一、夏禹是个伪君子
二、家天下的统治违背哲学基本原理
三、夏商占卜与文王“演《易》”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二、“百家争鸣”的本质作用及思想根源
三、诸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四、孔子对中国道学发展的贡献
第五节 秦汉封建神学理论的形成
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二、汉武帝的敬事鬼神
三、董仲舒歪曲道学理论构建神学思想体系
四、光武帝的迷信谶纬
五、道教对道学声誉的败坏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虚无玄谈之风
一、扬雄不懂哲学理论
二、扬雄不懂《易》经象术
三、扬雄只迷恋于占卜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移入和宗教泛滥
一、主观唯心思想的泛滥
二、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三、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八节 宋明之际的“理、气”之说
一、研究不深透
二、义理阐述、解释不确切
三、未摆脱封建理论的影响
四、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第四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一节 道学与中华文化
第二节 伦理道德
一、夫妇关系
二、父子关系
三、君臣上下关系
四、兄弟关系
第三节 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