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界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前提是要明确什么是教育质量。关于“何为教育质量”这一问题,研究者仍未形成共识。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视角不同,他们对教育质量有着不同的观点。英国学者Harvey与Green(1993)对纷乱的教育质量界定进行了梳理,总结形成了五种常见的界定。第一,质量是指优秀(quality as exceptional)。传统上,教育质量这一概念经常与独特、特殊、高级等描述相连,暗示主体高于普通水平,达到高标准的要求。第二,质量是指完美或一致性(quality as perfection or consistency)。这一观点起源于工业生产与企业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理念,强调教育产品与服务符合流程与规范。第三,质量是对目标的适应性(quality as fitness for purpose)。这一观点认为,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体现了对目的的达成程度。第四,教育质量即“物有所值”(quality as value for money)。在这一理念下,教育质量等同于教育的经济价值,强调应当对教育的资助者与顾客负责,强调应追求举办教育事业的效率。第五,教育质量是一种转变(quality as transformation)。这一观点强调有质量的教育应当通过鼓励参与以及赋权使参与者发生改变,突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Nikel与Lowe认为,研究者常常从效能、效率、公平、反应性、相关性、反思性、可持续性这七个维度来理解教育质量。效能指教育各个层面产生的影响;效率指资源最大程度地使用;公平指教育在提高或降低社会公正所起到的作用;反应性指重视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相关性指教育的目标、手段的运用要满足国家、社群、学习者生活情境所需;反思性是指在越来越不确定、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教育要对学习者的个人发展方向有所贡献;可持续性是指教育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人类世代的幸福承担责任。这些观点既描述了教育质量内涵的复杂性,又体现了研究者已形成的诸多共识。通过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界定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研究者论及教育质量时,其往往指向以下内涵:第一,教育质量是指该类教育具有高于普通教育的品质。比如我们时常会有“这所学校是有质量的”“要追求教育质量”等表述。此处的教育质量便强调“高质量”,即与他者对比的优异性。这一观念并非严格的概念界定,而是学术研究中的常见表述。这一理解表明,人们在使用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工具时存在两种倾向:其一,教育质量往往是在比较中加以澄清明确的,如现在比过去的教育质量好、这所学校比那所学校办学质量高。其二,教育质量这一概念本身带有了极强的价值承载性,即人们论及教育质量时强调达到高标准、高要求,体现了对“好教育”的追求。第二,教育质量是教育达成教育目的目标的程度。这一观点在学界受到广泛认可,如瑞典著名教育学家胡森认为,“质量是指学校里进行某种教育活动的目标达到什么程度”。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认为,教育质量是指:学习者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身心准备;环境安全,资源充足;学习内容与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关联;在学习过程中持有儿童中心的理念;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国家教育目标和公民参与相关。中国《教育大辞典》指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这一界定将教育的目标作为教育质量比较的参照,并且将其落到了学生的发展上。陈玉琨教授认为,教育质量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与学科自身逻辑关系的限制下,一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第三,教育质量是达成既定标准或规范的特征。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者在采用这一界定时常常引用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中对质量的认识,强调质量是指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包括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周到性等。关注教育质量的意义在于通过制定细则,用一种普遍化的标准来保证我们对一个产品可以做出确定无疑的判断。第四,教育质量是满足顾客明确或潜在需要的程度。这一界定日益强调教育应当满足顾客(如学生、家长、投资教育的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需要,使顾客和生产者相沟通,让多元主体的需求成为确定标准的客观依据。在新公共管理浪潮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教育及其管理应当强调其服务属性,须满足消费者不同层面的需求,扩大消费者选择权和评价权。所以,教育质量可以理解为通过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个人对于教育需求的程度,它既与指向的结果有关,又与获得这些结果的过程中的目标、方法、条件等相关。这一理解最为核心的突破是认识到相关利益主体之于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体现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旨归。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党中央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确定的新的方向。推进中国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何谓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对教育发展状态的一种事实与价值判断,意味着教育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达到优质状态,表现为教育享用价值与质量合意性的提升,具有教育供给及产出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高等特点。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和认识,我们认为可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概括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三大动力变革”为手段,以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需求为导向,推动教育实现由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追求外延向提升内涵的三大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高教育发展的优质化水平和整体品质。

优质发展的基本思路:

微观层面,提升教育产品和服务质量,尤其是高质量的自主品牌产品和优质服务的质量。

中观层面,提升人才培养价值链,从简单追求教育年限实现向重视学生学习质量、身心发展质量高端价值链提升。

宏观层面,提高全要素的整体优化程度,包括教育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事务的统筹安排和运行水平。

具体到各级各类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向是: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成人教育,优质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