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
多年来,美国的邓恩和布兹特里斯信用分析公司对破产企业进行了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在破产企业中,几乎有90%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中国部分国有企业面临许多困难。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亏损企业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现代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等科学管理制度,只有做好扎扎实实的管理基础工作,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
可见,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不久就会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可以预测,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活动自人类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逐步产生。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管理由英文“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现代管理思想的诞生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及法约尔(H. 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
一百多年来,管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管理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解释如下。
(一)管理是通过科学化、标准化的方法实现办事效率最大化的过程
1911年,泰罗首次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在其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有效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的基础之上。随后,著名管理学家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也参与到对管理工作方法的改善与研究之中。但是,该思想偏重管理的科学性,缺乏对管理艺术性和人性化的考虑。
(二)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1916年,法国工业企业家法约尔在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定义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1956年,德鲁克在其《管理实践》中指出:管理是把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个有效率、有目的、有生产力的组织的特殊过程。随后,许多类似观点包括: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H.唐纳利);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R.M.霍德盖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H.孔茨)。这些学者都提出了一般性的企业组织设计和人员管理的方法。
(三)管理的关键是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以提高效率的过程
1945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梅奥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提出,社会在取得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的同时,人类却不知如何相处。因此,梅奥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组织的密切关系,强调人存在于组织环境中,而不是社会中。管理者需要在组织中理解人而非在社会中理解人。管理的关键活动是激励人,这一定义更为贴近现代管理的主流思想和发展方向。
结合前面的三种观点,本书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科学方法,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来协调他人的行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该定义可以归纳为四个要点。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和过程。
(2)管理的对象包括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但最直接的对象和中心是人。
(3)管理通过激励、协调他人的活动以收到单独个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4)管理的核心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四方面。
二、管理活动框架与核心职能
(一)管理的活动框架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内涵,现对管理活动整体框架做进一步介绍。管理活动包含管理者(主体)、管理对象(客体)、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环境六个要素。如图1-1所示。
1.管理主体
管理的主体,即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又称为管理者。要区分管理者和非管理者,主要是看他是否承担协调他人活动的职责。
图1-1 管理活动框架图
2.管理对象
管理对象,就是管理主体为达成预期目标而发挥管理职能于其上的管理客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的有效运用,因此,管理的对象包括一切可运用的资源。科学认识管理的对象(资源的运用)对于提高管理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管理研究者一般把管理的对象概括为五方面:人、财、物、时间、信息。
3.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对象的中介。管理手段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概念。可以分为“硬”的手段和“软”的手段两大类。“硬”的手段有组织机构、管理工具、管理技术等。“软”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制度、方法、信息等。
4.管理过程(职能)
管理过程即管理活动的程序。这些活动的程序可以概括为若干管理的职能。
5.管理目标
管理是组织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但管理的目标不是一般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是要通过管理促使各种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以耗费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果,从而尽可能多地达成组织预期的目标。
6.管理环境
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管理环境指的是管理活动以外的一切因素,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所有对管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二)管理的核心职能
管理的职能指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归类和概括,每一项职能表示一类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归纳,大多数学者通常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Plan)
计划,是管理的开始。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对未来的预测,目标的选择,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策略、政策、规划、程序、步骤、时间、预算等,这个过程也就是决策的过程。
2.组织(Organise)
为了有效地实施计划,必须根据工作的要求和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配备人员、明确职责和权限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信息、资源和任务在组织内顺畅流动,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3.领导(Lead)
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必须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包括对他们进行指导、引导和激励,加强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率领大家去完成各项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是管理的领导职能。
4.控制(Control)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使组织的活动与目标、计划保持一致,发现偏差,采取措施纠正。这就是管理的控制职能。
这四项管理职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管理职能,都是为了达到组织活动的协调,因此,协调是管理的本质。
案例1:惠普公司“开放自由”的管理方式
弹性工作制度:惠普公司在多年以前就废除了签到制度,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使职工有机会根据个人生活调整作息时间,充分相信职工。
库房开放政策:公司推行“实验室库房开放”政策,工程师们不仅可以自由出入库房取用物品,而且鼓励他们将零部件带回家供个人或家庭使用,理由是不论工程师拿这些零部件做什么,也不论是否与他们的工作有关,只要他们在这些零部件上动脑筋,就会加强公司的技术革新能力。据说有一次,公司的总经理休利特巡视工厂时发现实验室库房上了锁,他亲自把锁打开,并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永远不要将此门上锁,谢谢!比尔。”从此 ,库房的门便一直开着。
走动式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坚信每个职工都有搞好本职工作的意图,因此很少用“指令式管理方法”,而多用目标管理方法。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法”,办公室采用“敞开式”,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内办公,无论哪级领导者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鼓励领导深入基层,直接接触职工。
呼名道姓:在公司内不称呼职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进而创造无拘束和合作的气氛,倡导职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甘居第二政策:强调在产品研制上可以甘居第二,但在产品质量上则一定要永做第一。每当别的公司有新产品问世时,公司就派工程师利用在用户那里检查本公司装备的机会顺便向用户探询那种新产品的优缺点,并询问用户有什么具体要求。之后,惠普公司的推销员就登门推销符合顾客要求的本公司的新产品,结果是“顾客满意,关系牢靠”。
思考:惠普公司的管理倡导开放和自由,这和管理的控制职能有冲突吗?为什么?
资料来源:MBA智库.惠普经营策略及管理方式[DB/OL].(2015-11-30)[2021-08-07].https://wiki.mbalib.com/wiki/%E6%83%A0%E6%99%AE。
三、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管理学(又称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如用运筹学、统计学等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的是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的共性。其学科特点具体如下。
1.综合性
管理学是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各个社会生活领域,还涉及一些自然因素。要搞好管理,必须运用多种学科的有关知识,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学内容的综合性。
2.不精确性
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可能像数学等精确科学那样,在相同的条件下,必然得出同一种结果。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环境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且变化无常的。因此,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运用相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管理学的不精确性丝毫不降低管理理论的价值。
3.应用性
管理学的理论,是对以往管理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从管理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面向管理的实践、为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因此,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对指导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管理学学习方法
1.历史研究的方法
管理学是在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研究历史,才能分析现状和预测未来。
2.比较研究的方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管理学的理论最早是在西方国家形成的,我们要把中国的企业管理搞好,就必须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在中外管理的比较中更好地实现“洋为中用”。
3.案例分析的方法
管理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必须重视实际案例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4.归纳演绎的方法
善于总结经验,要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从个别到一般就是从事实到概括规律的归纳推理方法,从一般到个别就是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演绎推理方法。
案例2:构筑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体系,钱学森都做了什么?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缔造者,钱学森在推动航天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高瞻远瞩,提出、实践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构筑了航天质量工作的体系框架和基石。
创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工程控制论”。60年代初,钱学森支持在数学所建立了控制论室,又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钱学森把握了系统工程最前沿的理论和方法,为航天系统工程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1962年3月21日,他提出了中国导弹的“研制八大阶段”和“预先研究”等概念。钱学森用系统的理念将航天科研生产工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从控制论到运筹学,到系统工程,再到系统学,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体系逐步形成,最终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航天科研生产组织和管理的机构与制度标准。
推动航天质量管理制度发展。钱学森在系统工程技术中提出了质量保障系统工程、标准系统工程、计量系统工程等概念。在研制过程中,明确建立质量责任制,从方案阶段开始,总体设计部门提出型号各阶段可靠性设计要求,分配可靠性指标,并在后续阶段进行评审、验收、鉴定。实行校对、审核和批准的三级审签保证,强调校对与设计负同等责任,同时强调设计师对产品生产质量的监督职责。在制造过程中,加强原材料、元器件、外购件的质量保证,推行质量检验和验收,发布检验工作技术条令,设立技术检验组织。到1964年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时,建立起了多种专业、渠道畅通的质量检验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适合航天产品生产的质量检验管理模式。
大力倡导充分地面试验和可靠性增长。钱学森明确提出,“加强地面试验,凡是能在地面试验证实或模拟试验证实的,不要带到飞行试验中去考验”。钱学森特别重视并提倡可靠性增长技术,在1975年以后多次提出“变动统计学”及“小样本变动统计学”理论,指导设计人员结合随机过程理论、经典统计理论、贝叶斯(Bayes)方法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增长趋势检验、相邻工程阶段之间是否存在增长的各种统计检验方法,按照产品研制改进中的不同方式,选用不同的增长模型,再利用试验中的失效改进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并完成了质量与可靠性增长技术国家级课题,为航天系统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可靠性设计方法以及故障诊断、处理规范。
思考:钱学森构筑的中国航天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管理学的什么特点?
资料来源:卿寿松,贾纯锋,张迪.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质量管理[J].质量与可靠性,2021,No.213(03):1-5+10,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