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社交的孩子才有竞争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交的底层能力(一):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社交模式

“内在关系模式”决定孩子的社交关系模式

孩子在童年与养育人之间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会影响到他对外社交时的关系模式,这也是社交底层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这样说有点儿抽象,我举几个常见的关系模式的例子来说明。

● 如果你是一个控制型父亲或母亲,总是要求孩子必须听你的,从未给过孩子决策权,经常对孩子进行说教,那你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要么会成为控制别人的人,要么会交一个有控制欲的朋友,然后继续被控制。他会把在家庭中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新的关系模式中。

●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当孩子犯错或不听你的话时,你就不理他,任他怎么叫你,你都不回应,甚至不看孩子一眼,那么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会非常情绪化,要么因为一点儿小事不如意就不理对方,跑到角落去待着,要么特别害怕别人不理自己,拼命地刷存在感。

● 如果孩子的养育环境不稳定,经常变换养育人,他会有被遗弃感,在家庭中缺少存在感,那么他在与人交往中,会特别害怕被“抛弃”,要么通过讨好来拼命维持一段关系,要么选择一个人独处,逃避将情感投入任何一段人际关系中。

● 如果你经常用打、骂、吼的方式教育孩子,当孩子犯错时,简单粗暴地给予惩罚,而不给孩子正面引导,那么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要么特别暴力,对小伙伴特别苛刻,对方做错一点儿事,他就会出现打和骂等攻击行为,要么特别懦弱,对方一生气,他就怕得要死,马上无条件服从,无底线地退让。

● 如果你很少陪孩子玩,总是买一堆玩具打发孩子,或者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那么孩子在社交中可能会缺少主动性和互动能力。要么怕被拒绝,不敢主动社交;要么在社交中总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同理心,不懂得与人配合。

● 如果在你的家庭中,孩子就像太阳一样,大家都要围着他转,生活上的事情,家里的大人又过度包办,孩子已经可以做的事,因为做得不够好,就直接由大人代劳,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展就会受阻。看起来很自大,其实很自卑,因为怕被拒绝,而不敢主动社交。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孩子在3岁以前跟养育人形成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孩子3~6岁与人相处的模式。安全感充足、亲子关系良好的孩子,会非常向往交到自己的朋友,会享受与朋友相处时的美好。在遇到矛盾时,孩子也会更积极地应对。反之,亲子关系失衡、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在社交中则会显现出各种问题,面对社交矛盾往往消极、逃避。

但好消息是,如果父母在孩子3~6岁时改变了养育方式,孩子会在全新的养育环境中吸引新的“营养”,并改变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对外社交的关系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大概到6岁就会基本稳定下来。孩子6岁以后,如果想改变与人交往的方式,父母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自己跟孩子的关系。

好的陪伴,改变与孩子的关系模式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社交关系模式的问题,你就从日常的陪伴中开始改变吧。以下是我提供的参考方向:

● 父母单向说教,改为亲子双向交流;

● 孩子犯错后的严厉惩罚,改为父母与孩子讨论下次怎样避免;

● 打、骂、吼的情绪模式,改为三次深呼吸,冷静五分钟后再面对孩子的问题;

● “每次都要听你的”,改为不影响安全和他人的情况下,给孩子决策权;

● 孩子在外受了委屈后,父母对孩子的冷嘲热讽,改为真诚共情,安抚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 以老人、保姆为主带孩子,改为以自己为主带孩子;

● 用电子产品搞定孩子,改为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旅行;

● 父母直接代劳,改为耐心等待孩子做完,允许孩子做得不好,允许他试错;

● 表现好、成绩好就奖励,改为孩子失败或气馁时,父母无条件地支持与理解;

● 不断纠正孩子的行为,改成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并表扬他的努力过程;

● 指责孩子的错误行为,改为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最后一点提到的“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对许多父母来说是最难的。因为情感需求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像时间一样,知道却感受不到。如果你对孩子曾有严重的情感忽视,或者想爱却爱不起来,请不要自责,因为大多数无法跟宝宝建立情感联结的妈妈,是源于自己童年时也没有跟妈妈构建好母婴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妈妈是很难给予孩子自己都不曾拥有的情感体验的。

有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每天坚持做,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你的爱,提升安全感,就会修复你们的亲子关系。

简单来说,就三个步骤:对视-对话-抚触。

对视:经常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有目光的交流。专注的目光会给予孩子存在感,如果目光中还能透出一丝爱与欣赏,就会温暖孩子的心,让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很美好。

对话:既不是大人单方向地说教,也不是孩子一个人不停地说,而是有来有往的语言交流。在交流中,父母要减少否定、打压、评价,增加回应、认可、欣赏,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好的,自己说的话是有意义的。

抚触:通过皮肤的触觉,唤醒孩子对爱的感受。抚触可不是婴儿的专利,即使是大孩子,也会很享受睡前的这种放松方式。但如果孩子已经超过10岁了,父母就要减少这种触摸,只用前两种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孩子会感受到更多的爱,同时也会促使父母分泌更多催产素(一种被称为“爱情因子”的激素,不论男女都会分泌),唤醒内心对爱的感知。内心有爱,才有力量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才会在陪伴中多一些耐心和包容,逐渐觉察到孩子的情感需求,这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修复。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像给孩子穿了一件黄金甲,会保护他不受外界伤害。即使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他也会自我调节,或者向父母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