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数学化起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科学”的由来:格物致知与格物穷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描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通过《新青年》杂志把西方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介绍到中国,掀起了国人拥抱“科学”与“民主”的热潮。陈独秀痛心疾首地告诉国人,西方科学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中国人必须学习的东西。

“科学”一词的广泛使用还不到200年的时间。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经常使用“自然科学”这一词语。“Science”(科学)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知识”。“Nature”(自然)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事物的自然规律。“宇宙”其希腊语的对应词是“Physis”(自然)。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自然的研究关乎理解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体系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科学的前身,它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数学分析。到了17世纪,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种替代品开始发展起来,它最初自称“新科学”。所谓“新科学”,是指在科学革命中,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哲学家和支持新科学的数学家之间经过斗争产生的新知识。当时,显然需要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种新知识。一种选择就是继续使用源自拉丁语的术语“自然哲学”。牛顿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现在来说就是“科学的数学原理”,由于牛顿集大成的工作,数学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成为共识。在17世纪,“自然科学”也曾代替“自然哲学”而流行一时。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成立,为了促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而正式提出“科学”(Science)这一词语,“科学”从此被普遍作为“自然科学”的简写形式。在当时,“科学”有三个主要含义:第一是指某种专门的知识;第二是指一位学者的学识;第三是指一种证明方法,特别是指科学革命中的新学科。从历史的发展看,科学的含义是哲学加上数学再加上实验。

17世纪时,中国还没有“科学”这个名词,但是人们已经感觉到需要一个专有名词来代表实证观察的含义,于是选择了“格致”这个词,它是从“格物致知”中摘取出来的。“格物致知”本来是有道德含义的,是一种人生的修养,即要从每一件客观事物当中都能看到道德意义,并不是西方科学讲的客观观察,但有一定的观察实证部分在里面。后来日本人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引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人接受,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得到普及并取代了已使用近300年的“格致”一词。

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来华后,撰写了《西学凡》一书,向中国知识界介绍当时欧洲大学的六门课程,按艾儒略的译法即为:文科、理科、医科、法科、教科、道科。六科各用一个汉字,从“格物穷理”中取出一个“理”字来表达数学、物理、化学,可谓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