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代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成为网络资本家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克里斯· 布洛根和朱利恩· 史密斯的这本《信任代理》是一本好书。当然,首先是相对美国人而言。这本书在美国进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它符合标准的美国人口味,是美式思维的产物。但对中国人来说,这本书具有美国畅销书一个几乎共同的特点:细看每一笔都生动具体,跳出来一想不知所云。

美国是经验式思维,描摹对象好比是每一笔都很细致具体的素描;中国式思维更喜欢齐白石写意,廖廖数笔,略过旁杈,专注神髓。在这本书中,信任代理似乎什么都是,或者说它是任何事物;而它真正所是,反而模糊不清了。这篇序,就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帮你从中国人的角度、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看出这本书的好来。

什么是信任代理

让我来把关于信任代理的一大堆素描,转化为一句话:信任代理就是网络资本家,它的反义词是工业资本家。

首先,信任代理中的代理是什么意思?

我们现在上网,当的只不过是网民,而这本书教我们怎么当网上的资本家。代理,就是这个“家”,也就是经营者的意思。信任代理是相对网民而言的,网民是赤手空拳的、不增值的人,不是经营网络的人;而代理是利用资本来增值的,是经营网络的人。

其次,信任代理中的信任是什么意思?

网络资本家与工业资本家最核心的一点不同在于使用的家伙什,俗称“资本”的那个东西。网络资本家使用的资本,是社会资本(即网络资本,所以叫网络资本家),工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是专用资本。

之所以叫信任代理,是因为社会资本是由关系和信任构成的,信任是关系的资本化。所以像经营资本那样经营信任这种社会资本的人就叫信任代理,实际是网络资本家,即经营网络资本的专家,或基于网络的资本家。我倡导资本家概念,信任代理也像资本家中的一种。传统资本过于注重物性,而忽视人性,所以书中说:“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帮助下,你有机会来揭示商业中人性化的一面。”由信任代理经营,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经济,称为“信用经济”(Trust Economies)。

此“代理”与彼“代理”有何不同

工业资本家也是一种代理人,只不过他代理的不是信任,而是不信任,不信任俗称“契约”。契约就是你也不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不靠信任而能合作的制度设计。

更深入地想一想,信任、不信任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资本性质的不同。社会资本必然通向信任的制度设计,专用资本必然通向不信任的制度设计。社会资本具有共同消费性,越分享越多,越不独占越多;专用资本不具有共同消费性,通过占有而获得,因此越分享越少,越独占越多。信任是社会资本,越与朋友分享,这种社会资本越丰富;越孤家寡人,不与他人分享信任,社会资本就越少。

可见,不能分享的事物,就一定不能用信任来维持。连带着,我们也明白了信任代理的适用条件,即它不能针对不具共同消费性的对象,只有当具有共同消费性的对象成为生产资料时,信任代理的一切才能成立。这种分享对象,就是书中列举的各种事物:网络、朋友关系、圈子、社区、沟通等。如书中所说:“聚在一起这个行动就意味着他们会交换东西:故事、人情以及笑声,结果就是他们都会变得更富有。”

关于要不要做信任代理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就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我周围是否具备将可分享资源用来投资的条件?条件具备,你就可以根据这本书的导引去发财;条件不具备,你就只能投资于专用资本,如物质资本,按工业资本家的路子走下去。

根据我的经验,要分两层考虑。一是适合网下的条件。人们常说40岁前靠自己,40岁后靠朋友。靠朋友,就是指靠关系和信任这种社会资本来安身立命。你40岁前经营好了你的信任资源,40岁之后就会常使你处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状态。没有互联网,也是这样。不过,读这本书学到的知识,是不吃饭、不喝酒如何广结善缘的办法。二是适合网上的条件。孔子说的是“远方”,如果你只能通过吃饭喝酒结交近的朋友,不能通过公共关系结交远的朋友,就做不到“有朋自远方来”。互联网的作用,就是让“远方”不再远:无须远行,无须久等。

代理人的转型

信任代理也是代理,但是如何代理有门道。

代理人就是中间人。我倡导直接经济理论,在十几年前解释为中间人消亡。当时就有许多人反对,认为互联网仍不断出现新的代理人。瞧,信任代理出现了,这不又打我一耳光吗?近几年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去年终于有了新的答案,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信任代理。

中间人消亡的条件是产消合一,这是第三次浪潮的终极方向。但在这之前,会有一个保持产消分离条件的不完全信息社会。但这一阶段的中间人,形式上还是中间人,但中间人的芯(实质内容)已经空了,注入了新的内容。与工业社会的中间人相比,已经产生了质的不同。代理人需要转型,也就是质变。

这种转型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分别对应有机互联和节点个性。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信任代理与传统社会中的代理,如媒婆有什么本质区别。信任代理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去中间化的中间人特征。

互联

代理人转型的第一个方向是互联,价值重心从自我中心转向重在主体间性的联接。

这是互联网有机互联(inter)这个特征决定的。联接,是信任代理的核心特征。“信任代理们生性喜欢成为连接者,沟通自己所属的不同群体。在他们的职场位置中,他们往往处在连接内部团队、外围同事以及其他人的岗位上。”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网络沟通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信任代理所赖以为生的关系、信任,是技术联接在社会关系上的映射。联接改变了人性状态,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也就是去自我中心化。这是与工业社会中间人不同的。

信任代理强调“融入目标社区”。这与传统代理有两个重大不同。一是重心在社区,而不在自我。传统代理理念的基础是原子论。人性基础是主体性,强调自我;社区却是网络化的,人性基础是主体间性,强调接受与被接受。所以书中说:“在新工作环境中得到他人的接受和认可,就好像你已经成了自己人一样。”二是重心在融入,而不在分立。传统代理关系是分立关系,例如委托-代理关系讲的是权力分立,相互制衡,以恶制恶,以牙还牙。信任代理讲究的是融合,不与大家融为一片,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书中说:“被看做与群体的其他人打成一片是非常有用的,对于最受欢迎餐厅的服务生是这样,最好的娱乐界专业人士也是如此,还包括房地产专业人员,等等。”信任代理的主要所长,从专业化技术转向领导艺术,要具备“发动群众的力量”。“领导者并不仅仅是本职工作做得最出色的人,他们也是最乐于帮助他人成长的人,并且在有需要的时候将这些人聚拢在自己的领导之下。”

信任代理讲究零距离之美。传统代理造成人的疏离,中间人的作用是迂回延长与最终用户的距离,距离产生美。信任代理则从与最终用户的零距离接近中产生美,中间人必须亲近最终用户,缩短产消之间的距离。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创造价值,这在任何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的工作中都是非常有用的,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如此。

个性化

代理人转型的第二个方向是个性化,从降低社会化成本,转向差异化增值。

这是由互联网节点的分布式特征决定的。传统的中间人居于网络的中央,用集中模式进行大规模生产,而转型后的中间人,则转向个性化增值。

1.发明自己的游戏。传统中间人的作用,不是发明自己的游戏,而是玩别人的游戏。中间人最典型的本领,就是降低社会化成本。而信任代理的作用,不光是降低社会交往成本,更重要的是创造差异化价值。

这就是书中讲的:“与群体的其他人打成一片”;“成为游戏的主人,迫使竞争对手按照你的规则来玩,你就可以在每次转弯的时候把他们甩下一大截”。

中间人的转型表现为从利用专业化降低同质化生产成本,转向面向个性化创造异质性价值。

2.依靠人力亲自去做。工业时代的代理与信任代理,都强调公共关系。但相比之下,工业时代的代理只强调公共关系,其正式文化排斥私人关系,认为私人关系中的情感成分、个性化成分是不足取的。换句话说,否定小圈子的合理性,对熟人社会基本持否定态度。

但信任代理正好相反,十分注重小圈子的建设,而且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目标,需要建立不同的小圈子。信任代理扮演的作用,是所谓“网络联系的中心”。

书中指出:“与人保持联系并构筑小巧而有效的网络,这样做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用。”这里把圈子称为“小巧的网络”,这与工业时代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小的是好的。

这样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很有点像孔子的“爱有等差”。孔子与墨子的兼爱主张完全不同,他认为圈子应由小及大,而非等齐观。信任代理要亲自,亲自含有从普遍到特殊的意思。在工业时代,人们不一定“亲自”接触人,比如,只凭一曲《国际歌》就建立起信任关系。信任代理不同,除了普遍的联系纽带,还需要特殊的经历。

信任代理在广泛而强有力的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没有任何实际交易需要进行之前很久,他们就重视人际关系的拓展,因为交际是人的天性本能。

互联网也可译为圈际网。互联网实际是网际网络,就是小圈子与小圈子联接为一个大圈子。信任代理则把一张网,细织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网。

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掌控网络空间。只有确实把握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不同,才能做到这一点。作者对前沿实践有极好的直觉,这种良好的直觉保证了你所看到的是关于信息代理的纯正描述,是所谓“思无邪”的。不像一些伪新潮,写着写着,就露出了传统思维的尾巴。希望读这本书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