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饥饿的生存应变对策
一、个人应变措施
饥饿情况下,为了成功地生存下去,应尽可能减少体力活动,以减少能量消耗,节约体内能源物质的动员分解,并且想方设法保证饮水量。不同环境和作业条件下人体对水的需要量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水的需要量至少为2 500ml,排除体内代谢生成的水后人体每天最少饮水1 500~1 700ml,以促进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因遇险而遭受饥饿的人员应该树立起坚强的信心,等待营救人员的到来。为了尽可能减轻饥饿反应,应该寻找一切可食之物,如可食野菜、野果、野生动物等,同时应注意食品卫生,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饥饿感强烈时,可以采用喝水和勒紧裤腰带的方法来加以缓解克服。
二、人体最低营养供给量的研究
美军开展了一系列紧急情况下最低营养供给量的研究。第一次研究由6名21~54岁的健康男子饥饿10天,但可随意饮水。10天完全饥饿后,体重大量减轻,出现严重的负水平衡、高酮血症和电解质大量丢失;6名受试者试验阶段均出现心电图异常。第二次试验分为三个阶段,对照期8天,摄食量限制期10天,恢复期8天,8名青年男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补盐,另一组不补盐,限制期的膳食每天供给碳水化合物能量420kcal,受试者能量消耗量维持在3 200kcal。与完全饥饿试验相比,虽然症状有所减轻,但整个状况仍比较严重,表明给予有限的碳水化合物不足以减轻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第三次试验过程基本与第二次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10天限制期中,受试者每天摄取能量500kcal,由85g碳水化合物及40g蛋白质组成,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虽然能保留较多的体液,但仍为负氮平衡,两次试验丢失的氮低于完全饥饿,表明供给有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并补充盐确实能减轻机体的分解代谢,但每天供给420~500kcal的能量,机体还是会发生明显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异常,最终仍会导致体能和作业能力明显降低。其后,美军在巴拿马进行了观察研究,以确定不致严重影响士兵脑体作业效能的最低营养供给量。在已习服于热带环境的部队中,评价了四种能量供给量,即603、947、1 362、3 301kcal/d,研究共进行了10天。根据试验结果,他们得出当摄入能量限制在1 000kcal/d时,给予低能量的抗酮体生成的膳食,再摄入适量的盐,能防止高酮血症,降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维持体液平衡和减少电解质的排出。但每人每天1 000kcal的能量供应对机体仍有一定损害。因此,他们主张每人每天必须有1 400kcal的最低能量供应,其中碳水化合物供给量以100g为宜。
我军也开展了膳食最低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的研究,以限制食物供给方式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不全饥饿实验,观察了体重、血浆蛋白、血糖、血脂、免疫功能和维生素尿负荷实验等指标的变化,全面评估了能量和营养素限制对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有维持机体一定工作能力,同时又不产生不可逆损伤的最低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表6-6),为研发救生食品和指导紧急状况下营养供给提供了依据。
表6-6 战时陆勤部队日膳食最低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
引自:《战时陆勤部队日膳食最低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GJB—2007).
三、野生食物资源的利用
野生食物资源的利用是饥饿时维持生存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军印有专门的救生手册,该手册有如何识别可食野菜、野果和野生动物,对于完全不认识的色泽鲜艳的植物,如折断茎干有白浆流出则不能食用,以防中毒。我国在抗美援朝时,由杨光圻、金大勋编著了《野菜与营养》专著。1967年,我军编绘了《热区野菜图谱》,介绍了可食植物73种,特别警告有9种有毒植物不能食用;对可食植物,标有名称,识别特征、产地及生长环境,录集季节及食用方法等;对有毒植物还介绍了中毒症状、含毒成分及解救方法。1982年3月,我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委托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研究野生植物的利用,通过三年在全国六个大区选点进行野外调查,采集标本259种,分别进行了理化检验、营养素分析、毒性检测,并多次组织人员试吃。最后,本着生长多、分布广、有营养、无毒害、易识别的原则,筛选出100种较好的品种和57个参考品种,汇编了《中国野菜图谱》,于1989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救生食品的研究
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和应急救生的需要,提高部队紧急或野战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许多国家或军队研制了救生口粮(survival rations)或限制性口粮(restricted rations),其特点为体积小、能量密度大、储存时间长,一般含有丰富的脂肪和适量的蛋白质,短期内食用可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美军通过现场研究后认为10天内对人体脑体功能没有显著影响的最低能量需要量应为5.86MJ(1 400kcal);另有研究发现不全饥饿状态下高蛋白食物并不能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因此,不全饥饿状态下提供超过人体需要的蛋白质是没有必要的;从维持机体的营养状态和体能的效果方面,高脂食品明显优于高糖和高蛋白食品,美军救生口粮的脂肪供能比例接近40%,由于脂肪含量较高,体内出现肉碱相对缺乏的状况,因此,高脂膳食情况下补充肉碱可以加速脂肪酸向线粒体转运、减少酮体的生成,有利于促进脂肪在体内的充分利用。此外,作为CoA前体的泛酸,补充后可能通过改善体内的能量代谢而有利于饥饿后的生存。不全饥饿状态下,由于机体对一般性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量可能有所降低,因此,除了特殊情况如热应激等以外,大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并不对饥饿后的生存产生显著影响,美军限制性口粮标准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供给量规定为正常的1/2(表6-7)。
表6-7 美军作战和限制性口粮营养标准
续表
注:本标准依据军队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DRIs)制定,脂肪供能应不超过35%;
RE:视黄醇当量;NE:烟酸当量;DFE:膳食叶酸当量。
美军研究的救生口粮包括通用救生食品、弃船救生食品、飞行救生食品,其中,通用救生食品含有6个压缩食品条,即一个冬青葡萄糖条、二个谷物条、三个曲奇饼条,外加牛肉清汤粉和柠檬茶,能量为6.05MJ(1 447kcal),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分别占5%、39%和56%,连续食用不应超过5天。此外,美军还研制了限制性口粮,主要用于长距离巡逻、突袭、侦察等情况,连续食用不应超过10天。我军也研制了类似的通用救生口粮、飞行员救生口粮和舰艇救生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