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作文标杆课:雅书诗意
重庆市大足区第二中学 谢筱婷
●教师简介
谢筱婷,重庆大足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校文学社负责人。“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会员,从教12年,先后获得国家、市、县级奖项30余项,多次在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专题培训会上为培训老师上“文化作文”示范课。
●课堂实录
上课地点:湖南张家界民族中学
上课年级:高三年级
上课时间:2013年11月7日
观课老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志军,全国各地高中语文教师
第一章:导入新课
师:今天让我们的课从一段朗读开始:
(投影展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楚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识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生读。)
师:我们刚才的朗读之路,就是中国诗歌的发展之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曾写道:中国的文化是不死的文化,我们现在读的古诗文,就像读到远方爷爷的来信一样亲切自然,这是在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中都不复存在的事实。所以在我们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血脉里,天然地就流淌着汩汩的诗意。但是,很多孩子认为诗意就局限在唐诗宋词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诗意就在我们身边。不信我们来看这是著名的美学大师、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
(投影展示)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诗必有所创,创于艺术。
(生读。)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自然,走进艺术。
师:同学们,你心中的最诗意的地方是哪里?或者说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采访两位同学。
生:是学校。
师:是学校,为什么呀?
生:因为有老师的爱,有同学之间的爱。
师:哦,因为这是一个有爱的地方。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呢?
生:也是学校。
师:哦,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吗?现在我们走一走,走近自然一点。我心中的最诗意的地方是:石刻之都大足。因为它悠远、静谧、闲逸。我们说得太匆匆了,不如我们来把诗意写出来。
第二章 第一景:薄语列锦
师:请你尽可能多的列举出最具诗性的植物或动物或物件,写在导学案薄语列锦的方框内。你可以到历史中去洗淘,可以到自然中去采撷,可以到诗词中去寻找,现在请你滤尽心胸、腾空而起,走进我们的自然,飞向我们的历史。
(投影展示)
海棠 南塔 雅菊 幽兰 玫瑰
静月 清鸦 古筝 飞蛾 青香
秋蝉 落蕊 断桥 鸿雁 红笺
孤鹜 竹林 ……
师:请同学们搁笔,如果每个同学的文思是汩汩的小溪的话,那么我们一个学习小组加起来就能汇成一条小河,如果把我们这个群体加起来就能汇成一片汪洋,承载我们扬帆远航。现在就让我们加起来。学习小组交流整理,由组长执笔,把你们小组最美的6个意象整理在学习卡上。
(小组展示,各位学员请拿好你的笔,把你一听钟情的词语写下来。)
生说生写:
我们第一小组几个最美意象是:第一个是竹,第二个是梅,第三个是月,第四个莲,第五个是雁,大雁的雁,第六个是桥。
师:不错,再请一组。
生:我们这一组的六个意象是:断桥、杨柳、枯树、秋菊、翠竹、寒梅。
师:再请一组。
生:我们这一组的是:子规、白莲、城门、大雁、亭台楼阁及杨柳。
师:谢谢。请坐。我们拿到这些意象,该怎么办呢?我们来听一听鲁迅先生的艺术观念。
鲁迅先生在回答怎样写小说时说过:“我写一个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却在山西,完全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里所说的拼凑起来,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同理,我们构建一种场景,也可以东剪剪,西挑挑,南凑凑,北拼拼,然后用一种统一的格调,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许是豪放开阔,许是清新雅致,许是浓稠艳丽,许是深沉悲切,也许是闲逸静谧。这种选择,既是思维的选择,更是一种性格的选择。
用圆圈圈画出最符合你生命格调的词语。(2分钟)简而言之说也就是你最喜欢的意象。像我们穿衣服的品位一样,你最喜欢的衣服,自然就是你的品味。
(学生圈画自己最喜欢的意象。)
师:我们罗列了如此之多的诗意的意象,你准备把它们搁置在哪里呢?我们进入第二景。
第二章 第二景:沉思寻迹
我们把一个意象放在不同的地点或场景中,将展现完全不同的生命味觉。
(投影展示)
松
江南静松——静谧宁静
断桥斜松——凄楚悲切
深林独松——高俊孤单
落日映松——唯美和谐
凄雨苦松——可怜凄凉
荒原孤松——辽阔苍茫
绝崖虬松——坚韧挺拔
极顶苍松——桀骜雄壮
让我们来种种树:这些“柳”,你把它种在哪里?
送别——长亭疏柳
生:桥边
爱情——桃园羞柳
生:心里。
师:这个地方种得好,比老师的好多了。
活力——江岸苍柳
生:运动场,碣石旁
师:种得漂亮,比老师的也要好。
秋思——斜阳金柳
生:大漠。
师:总而言之,我们就是要懂得:以情驭景,甚至以情造景。
师:请把你最诗意的意象放入你记忆中的最诗性的场景,写在导学案沉思寻迹的方框内。(5分钟)
师:你可以到旅途行迹去回忆,可以到诗词歌赋中去搜罗,可以到美妙往事中去顾望。
(投影展示)
(教师展示自己作品:)
佛都清香冉冉、南塔凭栏、濑溪行舟、清鸦点云、林间留影、海棠香院、蛾伴闲读
师:我们再来玩一次加起来。
学习小组交流整理,由组长执笔,把你们罗列的最诗意的4个场景整理在学习卡上。你们有1分钟的时间。
小组展示,各位学员请拿好你的笔,把你一听钟情的词语写下来。以备你的不时之需。
生写生说:
生:槐林嚼旧。
师:很怀旧的场景。
生:竹林坐谈。
师:多么幽静啊。
生:麦秸寻她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在麦秸地里寻找自己所希望的那个她。
生:哇……(掌声)
师:好浪漫的一个场景啊。
生:大漠孤烟。
师:好渺远,好苍茫的感受。非常美,请坐。
生:大雁南飞。
师:思家的感受。
生:小桥流水。
师:婉约派。
生:寒冬腊梅。
师:凌寒傲骨型。
生:举杯邀明月。
师:很有酒香啊。
生:孤灯夜烛。
师:静思型。
生:云隐残月。
师:一叶月牙也被遮住了,很诗意。
生:秋雨梧桐。
师:非常萧瑟。
生:古书载史。
师:非常厚重,非常深刻。
师:同学们,这些诗意的场景,本身就是对诗意最好的解释,然而似乎还单调了些。
第二章 第三景:多维置境
(投影展示)
1.感觉延展。
人的感观有五感,他们是: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可是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视觉居于主导地位,忽略了其他几个维度的舒展。好的意境,往往是多维并行的。
2.动态拉伸。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师:“四面边声连角起”听觉,“羌管悠悠”听觉,“浊酒一杯”浓浓的酒香味觉还有嗅觉。多这首诗维度是非常多的。第二个是通过动态拉伸,意思是说让我们的意象舞蹈起来,让场景灵动起来。在这一首诗当中,“衡阳雁去”我们看到了大雁南飞,“落日”我们看到夕阳西下,“孤城闭”看到城门缓缓掩上,“泪”看到征夫泪流满面。于是老师把自己的作品加一点声音,加一点味道,加一点气息,加一点动态,就成了这样子:
南塔凭栏,浸三两点古寺钟声,四五声佛音悠然。
灯下薄书,茶香缭缭;
蛾伴闲读,笑颜微微;
濑溪行舟,数清鸦点云;
林间留影,与幽兰雅菊缱绻;
听秋风春雨,静享海棠香院;
觅小屋一椽,享佛都青香冉冉。
(投影展示)
筱语诗意:
安居棠城大足,觅小屋一椽,享佛都青香冉冉。林间留影,与幽兰雅菊缱绻;听秋风春雨,静享海棠香院。濑溪行舟,数清鸦点云;南塔凭栏,浸三两点古寺钟声,四五声佛音悠然。合则聚友豪饮,独则幽居静处。蛾伴闲读,笑颜微微;灯下薄书,茶香缭缭。我以为这许是最诗意的栖息。
(生读。)
师:现在再请你选用薄语列锦、沉思循迹部分的材料,通过感觉延展、动态拉伸写出“我心中最诗意的栖息地”:
我们班的个人作品展现在开幕:
田晨:在层层叠叠的山峰间,晨光熹微,细细寻觅中你会发现小桥流水的闲逸优雅,在榆树下嬉戏,在农舍炊烟中体味最淳朴的生活。红笺,清香回溯到本真的生活,在浩瀚的星空下,我们都有一幅最美风景展现在眼前,高俊的山峰,潺潺的流水,幽静的小路带你领略最美最纯的张家界。
师:哇塞,真不愧为张家界人啊,多么的诗意,多么的自然,有多么的本真啊。
邓杰:寒夜月色,一枝寒梅独舞,枯树在这皎洁的月光的映衬下犹显孤傲。捧一杯热茶,在瑟瑟的秋风中独赏美景,看夜空辽远,任繁星点点。皑皑白雪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时光匆匆而过,自己也像这雪花一样,到最后都是不留痕迹。北风呼过,手中热茶渐凉,寒夜中,仅我与这夜色共枕。
师:是一幅萧瑟,静谧的月光下的图画。
石振宇:夕阳西斜,我坐在屋旁的花圃中,煮一壶清酒,慢慢独饮,秋日菊香淡淡,透射心脾,落日归山,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我举杯独畅,月下之影与我共饮,以为无他物,却隐隐听见林中山鸦在幽啼叫,如此凄寂、悠长。
师:自然、清新,还略有些婉曲、有点悲寂。
杨鑫:清冷的月被云层遮掩,露出微黄的一角,在这云隐残月的静谧中,独自一人,执一卷书,挑一盏灯,看红烛慢慢消融。在书香里,品味着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寂寞萧瑟之感,读取一段历史的厚重。虽无青灯古佛,佳肴琼酒,然此情此景,已成诗意。
若在天明之时,梧桐飘香,小桥流水,远离城市的喧嚣。独自一人,品一壶清茗,赏一片落英,感受着风送稻香,夜闻蛙鸣的自然之美,体味最有诗意的乡村美景。
师:非常有唐宋诗风,有历史的厚度。
石思奇:长亭外,古道边,柳絮纷飞,芳草连天。独坐亭中,享一室清幽,听一曲《长亭送别》,饮一口古镇冽酒,让纷扰随清风而去,只留下玉碗中的酒香与心中的静谧。
师:多么具有隐逸的情怀。
陈怡:西藏,蓝天白云。青海湖水天相接,秋水共长天一色。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处,江水滔滔,一些而不还。同虔诚的信徒一起谈论佛教,无以不是人生之一大享受。在寺庙门前送君红豆叮嘱,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我相思意。去一座不知名的孤山以天为地,以地为庐,与明月把酒长谈,采菊东篱,今正弯弯,无忧乐无惧。
师:佛心禅性。写得真美。
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写出了考场优秀作文的作品,你们来看……
第三章:课后作结
(投影显示)
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从浩渺无垠的东海边走到茫茫的帕米尔高原,从万里雪飘的北国边陲走到灿若星辰的南沙群岛,你就会发现,河山大好,美景无边。如果可以,你再乘一叶轻舟泛于长江,坐一只羊皮筏行于黄河……此时祖国河山就是画,就是诗,就是一曲曲优美的浅吟低唱,一首首壮美的大吕黄钟。你在不经意间,走过了秦、汉、唐、宋、直至明清,这就是美,这就是诗意啊!
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栖息》节选
师:同学们今天的作品跟这篇作文很相似,为什么如此相似呢,我告诉你们两个秘密:
1.意境就是意象和场景的相融。
诗意的意境,就有赖于诗性的意象和场景。同理,大气的意境,就需要选择大气的意象和场景进行构建。边塞诗的意境,就需要边塞场景和意象相融。思乡的意境,就需要……?
这仅仅水面的花,水下的根则是:
2.写作,就是对自我生命体验的积累、挖掘、激活之后的深度思考和艺术表达。
我昨天来到张家界,在隆隆的铁轨声中过来了,在这里美丽景致的触发下,昨晚,我用这节课的方法,在我的空间里写下了这样的说说:
五日,在哐当哐当的铁轨声中,沿着一代代巴人开山辟石的足迹,以蜉蝣之躯,临浩荡之境。张家一界,奇景无极。顽石处深林,虬枝立壁崖,极树矗巅峰,神合自然之气,心浸天地之息。青云腾蛟,列雾起凤,重岭叠叠;金鞭溪畔,攀铮铮铁索,品汩汩山泉,甘醇清冽;天子山巅,独立远眺,静对摞摞绝崖,悄望林林奇峰,听远古先祖良训,思文化古风遗脉。
——11.5夜书
师:最后让我们来感谢一下告诉我们这个秘密的人吧,他就是朱光潜先生,让我们在朱光潜先生的这段关于诗的意境的文字中结束本课吧。
(生读做结):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意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裁剪,有取舍有裁剪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性格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诗必有所创,创于艺术。自然与艺术的结合,结果乃是在实际人生世相上,另建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诗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人生世相的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有新鲜感。
——朱光潜《诗的境界》
●专家点评
奇思妙语如泉涌 为有源头活水来——“雅书诗意”课堂教学点评
谢老师的“雅书诗意”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意象构建诗意场景的能力,从而达成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这在中学生普遍缺乏创作想象力的今天,是一个高难度的写作指导课,弄不好,极易搞成教师的独幕话剧。但谢老师运用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教学语言,充沛的文学激情,把课上得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有话在此说说。
谢老师授课开篇词是,先引用了几首有代表性的古典诗词,从《诗经》到《楚辞》,从曹氏诗歌的苍凉到东坡辞赋的飘逸,给学生勾勒出一幅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创设出很浓的诗意涌动氛围,让学生充满着上课期待的激情,使学生全方位地投入诗文写作场景。
谢老师诗歌教学指导课的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文学创作指导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意象之美后,顺次进入第一阶段——“薄语列锦”,随着“海棠、雅菊、鸿雁”优秀古典诗歌意象的濡染,依次用两个环节“沉思寻迹、多维直境”来层层推进。授课过程中,谢老师用自己特有的带有磁性的锦心绣口的语言撩拨起学生热切的创作欲望,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展示自己的作品,为学生树立起形象直观的创作榜样。“安居棠城大足,觅小屋一椽,享佛都青香冉冉。林间留影,与幽兰雅菊缱绻;听秋风春雨,静享海棠香院。濑溪行舟,数清鸦点云;南塔凭栏,浸三两点古寺钟声,四五声佛音悠然。”老师的作品中渗透着清幽诗意,纯真的诗情,恬淡的意境,让人仿佛进入海棠佛国的神仙境界,聆听佛音袅袅,让自己的心灵洗净了尘世的烦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愉悦,洗了一个精神的“桑拿”。学生心里自然地产生了创造的直觉冲动,燃起创作的欲望之火。因为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当作者被体验过的情感在特定情境中起作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转化为美学创作活动,谢老师是深谙其中之味的,因她自己就创作了大量的即兴作品。所以经过这一环节之后,学生立即全身心投入激情创作之中,多数学生能在短短十五分内,写出自己的即兴作品。
这里撷取几朵学生作品中浪花以供研讨。
生甲:“饮一口古镇冽酒,让纷扰随清风而去,只留下玉碗中的酒香与心中的静谧。”
生乙:“阳西斜,我坐在屋旁的花圃中,煮一壶清酒,慢慢独饮,秋日菊香淡淡,透射心脾;落日归山,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我举杯独畅,月下之影与我共饮。”
遗憾是,因为授课时间短(应当是两节以上连堂更好),课堂容量又是如此之大,不便教师充分发挥和学生思维的尽情释放,故显得匆匆结束,给人余味未了之感。
总之,这堂课表现了授课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纯熟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堂不可多得的文学创作指导课。谢老师以自己深厚学养为源头,引出学生汩汩流动的创作源泉,用一句概括就是:奇思妙语如泉涌,为有源头活水来。
(重庆市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