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分 作文组:五彩的课堂,多维的文化
作文组不分学段,赛场在张家界市民族中学礼堂举行。本组大赛设计“文化作文”标杆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郝志军主任听课后,给予高度赞扬,并题词:“文化教学,促进中国教学文化的发展。”
作文组评委由钮勤章、任维东、谢筱婷、冯年林、彭辉组成,评委报告由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钮勤章,重庆大足第二中学谢筱婷整理,核心内容如下:
作文组五位评委听了八节课,总体感受是课堂生态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呈现方式多元,选手们都注重写作方法的指点,写作技巧的引领,具有课堂实战性,充分体现了素教、素学、素写的理念,课堂生成较好。选手的整体素养不错,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具体来说:
雷晔老师《引用文化经典升华议论文品格》。以优美的文段导引,在诵读中感悟文段的特征,启发学生探索文段的写作奥秘。
宋会鹤老师《漫步在诗意葱茏的小路上——作文中诗文运用技巧》。课堂以比较贯穿文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的感知中探究文段之间的差异与优美本身的特征。第一重境界,诗人+诗词+解说(阐释);第二重境界,诗句割裂再组合;第三重境界,化用古典诗词意蕴。
陈小燕老师《用歌词扮靓作文语言》。课堂具有流动的色彩,始终以旋律带动课堂,熏陶学生美的情怀。艺术是共通的,音乐的美与文章的美是可以打通的,陈老师音乐文化的资源开发具有独到的见解,一堂课也是一次美的散步。美是多维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以美的眼光来开掘,天下之美为我所用,如此,“文化作文”又如何不兴呢?
杨维老师《真彩清韵——古诗词改写》。课堂设计很精巧,图文并茂,每一幅图画后面是一首诗词,古雅的图片熏染学生的文化情怀,诗词的显现增强了文化的厚度,设计非常巧妙,既抓住了学生的心里,也带来新鲜的气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兴趣在变化,我们得改变课堂,在与孩子们的心灵趋近方面做出我们必要的变化。唯有得到学生的心灵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也唯有喜欢,学生才真正投入;也唯有投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意义地高效。杨老师不仅仅带给学生美的感染,也交给了学生方法,课堂构思精巧而严密,从欣赏出发,立足于古典诗词意蕴美的转换,在讨论中归纳出古诗词的改写分为三种方式:一是薄施粉黛,二是描行绘神,三是议论点染。步步鉴赏,逐步内化为学生习作的一种能力。
吕芸瑶老师《细腻描写 让妙笔生花》。课堂导入自然亲切,以本土文化切入,让学生介绍张家界的风景,学生介绍粗线条,教师点拨深入,并抛出如何激发别人想来张家界旅游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老师由此导入课堂,列出两则张家界地域文化特色的片段,在对比中探索如何让文章妙笔生花。并由片段扩展为整篇文章,在鉴赏中透析篇章的文化内涵。老师引导学生,步步探求文化作文的写作思路,从简单地概述文化事项,到感知形、色、味的修饰,最后上升到文化韵味与文化情怀。
余勤海老师《作文升格选材训练》。课堂精彩纷呈,层次清晰,方法独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朱义老师《吹泡泡》。可以归纳为五彩的课堂,多维的文化。课堂构思新颖,贴近孩子的心灵,课堂上孩子灿烂的笑脸与孩子们踊跃发言带来了清新的风,让我们品味到了一堂生动而又有品味的文化课堂,圆圆的泡泡,一如灵动的精灵,领着我们的心飞向了美丽无边的童心世界。孩子们由泡泡想象到了飞翔的蝴蝶,想到了毛毛虫,想到了美味的葡萄,想到了亮晶晶的数不清的小星星,想到了飞舞的雪花,一个孩子想到了五彩斑斓的花园,显然,她是不仅仅看到泡泡本身,也观照到了欢乐的课堂。
孙永芳老师《探访风雨》。课堂扑面而来的诗意,弥漫了整个课堂。以两首原创古诗开启文化课堂的大门,直奔主题——风雨,先触碰学生心中的“风雨”,引领学生话说自己体味古诗中的风雨,在学生的纷纷表达中,逐一点评诗文的风雨;接着带领学生探访风雨,以鲜活唯美而厚重的图片展示风雨,紧接着再以小作文的形式,让学生来写流淌在笔下的属于自己心中的风雨。教师的精彩之处并非在此戛然而止,而是把风雨文化内涵推向更高的境界,基于学生笔下的风雨把风雨分为四类:一是风是风,雨就是雨;二是风非风,雨非雨;三是风雨更在风雨外,隐喻的风雨;四是精神的风雨,一种神奇,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一种记忆,一种灾难……教师对于风雨境界的点拨带来学生文章品位的提升,在修改中,学生完成了一场风雨文化的洗礼,步步诗意,生命在风雨的敲打与润泽中完成了一堂精彩的文化巡礼。
当然,本次赛课也呈现出很多不足:
1.老师设置问题的方式是否适度、是否具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问题难度应该要适度。比如《用歌词扮靓作文语言》这一课,前期导入过多,小问题很多,对整堂课内容没有多少实际意义。2.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很多老师评价不具体,浮在表面上,只谈优点不谈缺点。很多是很好、不错。存在表演性质,不能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管学生回答得多么的浅,都给予肯定,点评宽泛不具体。学生答得不对的,其实是教学的一个契机,如果及时引导,将会形成辐射效应。如《细腻描摹 妙笔生花》这一课教师针对学生的点评课堂出现了契机,教师没有继续追问学生关于天门山的形象、细节,美的具体的呈现。《吹泡泡》当中,就出现了很多的追问,通过不断的追问,达成学生的生成,这个句子说得很好,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说得更好吗?3.过于重PPT而忽视板书的设计,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继承不足,汉字应该在书写中体现他的价值。这个问题很严重。PPT有其优势,但是有可能用得越多,反而学生收获还越小。4.大多数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比较狭隘,没能对现在的文化、当今的文化进行挖掘。“文化作文”应该实现古为今用,为能达到背古诗而写新文,写真我的功效。引经据典,也稍显生搬硬套。有几堂课,以古谈古,拿古人说事,没有把古人的情怀与当下文化情怀衔接起来。《风雨——情趣作文系列之十六》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整堂课程的设置,从古至今,对“风雨”这个意象做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最后学生生成的作品,在历史的维度中找到自我对风雨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解读。很深刻。5.参赛选手多为女性,婉约有余,霸气不足,豪放大气的文化风气不足,八位选手只有两位男选手。富有深度思考、理性哲思的优质课型需要更多男老师参与。6.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学养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引用的例证多为初高中优秀作文,很少出现中外文史哲名作引路,很少出现现当代的国学大师、名作名家的思想引路。教师阅读的范围是否不够宽泛,文凭型教师向文化型教师转型推进不足。或者是,教师的文化修养向课堂渗透不足,教师的文化视野还不够开阔。很多老师课堂里涉及的古诗文名句,都是教材以内,很少有教材以外的材料出现。说明我们教师的文化视野还未能从教材以内走向教材以外。比如孙永芳老师举了自己与友人的寄赠之诗,引用了《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诗。“文化教学”,就呼吁这样的文化型教师。
因此课改的核心是教师的文化化,而不是什么学与教的各种模式与炒作,更不是行政命令式的红头文件。抓住“文化”的教改,才有生命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