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风雨——《风雨》之文化导写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 孙永芳
●教师简介孙永芳,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安阳市青年语文教育委员会会员、河南省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全国快乐作文学校特聘写作培训师、轻松文学创办人、中国教育出版网名师资源库名师等。2012年《沁园春·雪》安阳市优质课一等奖。课题《加强语文活动课系统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获省一等奖。多次受邀开展毕业班语文考前指导讲座等。
●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
师:大家好!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生:(笑)欢迎欢迎!
师:老师来之前,友人送了一首打油诗,大家请看:(出示幻灯片)
为永芳兄赴湘以壮之
田世宏
潇潇暮雨下江南,武陵寻渡不辞远。
匣剑未尝新试锋,轻踏天门第一山。
师:大家能看出什么信息?
生:您来时下雨了。
生:你要到的就是我们这里,诗中有武陵,有天门山。
师:哦,那我来对了。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在来时的火车上给也友人回了一首。请看:(出示幻灯片)
酬世宏邺城相赠
孙永芳
窗外雨声又一更,身向潇湘那畔行。
千里不辞送风雨,觅得良朋与君听。
师:大家能看出老师来自哪里么?
生:好像是邺城。
师:邺城是哪里?有知道的么?
生:不知道。
师:河南安阳,(停顿)甲骨文的故乡,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
生:哦,知道,知道。
师:那老师来咱们这里干什么呀?
生:上课(笑)
师:诗里面怎么说的?
生:送风雨。
师:我可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
(生笑。)
师:但我确实是给大家送风雨的,那就是今天要讲的“探访风雨——《风雨》之文化导写”。(板书:风雨)
师:大家准备好迎接“风雨”了么?
生:好了!(满怀期待)
师:好,那我们现在上课!
(礼毕。)
二、风雨印象
师:大家看到“风雨”会想到什么?
生:怎么写风雨?
生:“风雨”怎么更好地写入作文?
生:风雨中发生的事。
生:风雨情。
生:那天下雨,我跟爸爸……
师:好好,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解的风雨,你想知道今天老师跟大家交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风雨吗?
生:很期待。(笑)
师:那咱就一步一步来。那大家先说说有关风雨的成语、诗句,都知道哪些?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好厉害!有风又有雨,而且还不只自然界的风雨,这里还喻指大宋王朝的风雨飘摇。
生:“风雨交加”。
师:(笑)动静不小。
生:(掌声)风雨大作、风吹雨打、风雨飘摇。
师:你很聪明,能现学现用,触类旁通。
生:满城风雨、风雨沧桑、风风雨雨。
师:你一下子说出了三个,而且是不同含义的风雨,真了不起!
生:(笑)“夜来风雨声,梦里花落知多少。”
师:你看,不对仗了。
生:哦,串了,没有“梦里”。
师:(笑)你积累的很多,但不可混淆,一个是孟浩然的《春晓》,一个是郭敬明小说的名字。
生:我喜欢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它不仅写了自己的悲苦,还写了国家的命运。
师:好,你不仅说出了诗句,还有自己的理解,好样的!
生:风雨之后见彩虹。
师:这是你自己的话,换成成语呢?
生:风雨彩虹。
师:(笑)能想到这个成语,看来你一定有过与众不同的经历。
生:风雨兼程,老师您来我们这里就是风雨兼程。
师:你是一个细心而又善解人意的好姑娘!
(笑,掌声。)
师:看来,我们知道的很多很多,其实“风雨”是古代诗人笔下的常客。假如说“月”是古诗词中的第一意象,“风雨”一定能排第二,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意象么?
生:知道,就是抒发情感的载体。
师:小博士,老师很佩服你,可以这么理解。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不说那么复杂了,可以说是借物抒情。“月”寄托着相思,“风雨”会蕴含什么呢?下面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另一个空间,去探访一下“风雨”。
(出示图片,并配以说明。)
三、探访风雨
师:风雨中的天门山、经风吹雨打的落花;风雨中蹬三轮车收破烂的阿婆、风雨中接孙子放学的老爷爷;冯雨中的坚守(环卫工人、执勤的交警);风雨中的老屋(北方的破瓦房、南方的吊脚楼);风雨后的彩虹;风雨沧桑(饱经沧桑的老人脸、斑驳的古城墙、荒凉的文化遗迹)。
师:同学们,哪个画面更引起你的联想?请你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巡回、查看、点拨、展示。)
生1:毫无预兆地,一滴水就那么砸了下来,还未等人们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接着就是密密麻麻的雨滴,丝丝缕缕,连成一片雨雾。而待人们小跑着终于找到避雨之所的时候,雨势开始变大,路上的行人已没有了,只剩下一层层、一片片的屋顶瓦片被雨丝慢慢浸湿。
师:自然风雨,有老舍的影子。
生2:那“久违的老朋友”还记着我吗?踏着你无眠的青石板;摸着你不堪的脸;看着你疲倦的身躯……老朋友啊,我心疼啊!是啊,这些年来,我走啊走,走啊走,走到天涯海角不回头啊,如今来到你的胸怀,我感激不尽哪!我是你的挚友风、雨啊!
(掌声。)
师:化身为风雨,触摸他物的心灵,好独特的视角。
生3:风雨之中拾破烂的老人触动了我的心弦,风雨之中的老人吃力地将装破烂的车向前推去,他的背影在风雨中显得微不足道,也许他的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可他的痛,谁有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风雨之中见真情!
师:你有悲悯之心,可是把文天祥的这句诗放在这里似乎有些瘆得慌。
(生笑。)
生4:那是一座平凡的古屋,残败的瓦片谱写了它的沧桑,一滴滴雨水肆意地淋下,雨落之处风又起,这座古屋,这座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屋,在这雷雨交加的夜晚,在等着谁的来到,它千百年的寂寞,又有谁来品尝……
(掌声。)
师:好个“千年的寂寞”,隔着这风雨,你思接千载呀,不愧模范班级的学生。
生5:雨滴似千万条银丝,又似松针似的落到坑洼里,荡起一圈圈水纹。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迷离的雨啊,我要何时才能与你一同勇往直前,奔赴美好的明天。
(掌声。)
师:你已经跟风雨合二为一了,这可是一种境界呀。
生6:绵绵细雨,淋淋沥沥地落下,远处的风,沙沙地吹着,更为这雨天增添了几分寒冷之意。在这雨天中,对面若隐若现的一栋古屋,笔直地站在雨中,抵抗着雨水的“腐蚀”,忍受着狂风的折磨。不曾想这栋古屋经过多少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却依然能够屹立在大地上,这是何等的毅力啊!而在这个社会,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在面临着困难时却怨天尤人,没有想过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有古屋一样的精神,有着不怕困难的精神,迎难而上,谱写我们人生最美好的篇章。
师:看这番风雨,给你带来的洗礼,太大了,都能从中感悟了,棒!
师: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是很高的,其实,你们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境界,你们感觉到了么?
生:感受到了。
(笑。)
师:好自信!那谁能说说是什么境界?
(生东张西望。)
师: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呀!
(生大笑)
四、风雨境界
师:好,老师给出这几个境界,但请大家用自己的理解来谈一谈。
(出示第一个境界:风是风,雨是雨。)
生:就是写景,写自然界中的风雨。
师:对,就像朱自清的《春》中有两幅图,就是写春风和春雨的。老舍先生的《烈日和暴雨下》写夏天的狂风和暴雨。
师:大家再想想,我们小学时写的作文,开头最好用的就是“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再看看内容就发现,作文的主体事件跟所给的天气没有任何关系。
生:两张皮。
师:对对,这就是风是风雨是雨。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把风雨跟内容结合起来。
师:那就是要烘托气氛,
生:再跟人物心情联系起来会好些。
师:这叫天人合一。
生:就是就是。
师:风还是风,雨还是雨,我们要在文章的首尾来上一点呼应,如果再在呼应的基础上来点变化会更好。比如前阴后晴或是前面写风雨,后面风雨更大了等等。
生:宋小川写的就是这样。
师:对,她的这段文字早已达到了这一境界。
师:那现在来看第二境界:(出示:风非风,雨非雨。)你怎么理解?
生:作文中不出现风雨,写别的。
师:别的什么?
生:可能是磨难、坎坷之类的。
师:不错,也可能是沧桑,这就是“风雨”的比喻义,就像陈小豪同学写的风雨彩虹,向杰同学写的老人的沧桑,还有那个小姑娘写的老屋的沧桑等等。咱们班的好多学生都到这一境界了,那我们再来看第三境界。
(出示第三境界:风雨更在风雨外。)大家怎么理解?
(生思索。)
师:同桌交流一下
生:有风雨,好像又没有风雨。
师:那是什么呢?
生:说不清楚。
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指点一下迷津?
(生等待。)
师:好,这就是老师要跟大家重点交流的,请记住三个词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空间转换。就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借景抒情,而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是情景交融。一个有我,一个无我。把风雨跟抒情主体的情结合起来,尤其是心境融合起来,就能做到情景交融。不把风雨当风雨,当成自己或是心灵上的知己,就能做到物我合一。而空间转换则是借助风雨进行空间转换,此情此景与彼情彼景走进走出,幻化出一个连绵不绝的情和境。大家能理解么?
生:理解一些。
师:那就再举个例子。比如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历经坎坷在一个风雨的午后写下的定风波词中有这样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很好地把“风雨”的多重含义蕴含其中。再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她生命将尽的一个秋雨的夜晚联想到自己一生,悲而写下《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更是把这三种技法无痕地融进诗中。
生:我们明白了不少。
师:悟性真好!汪国真在他的《风雨随想中》这样写道: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其实,也多少说出了“风雨”的一定层次。大家可以根据老师的点拨,用更贴心、更诗意的语言,对刚才所写成的语段加工锤炼,让你的文字显得更生动、更深刻,尝试着写出更有文化的味道。
生:老师,您能写一段么?
(笑。)
师:你好坏!不过,老师满足你的这个“过分”请求!
(笑,掌声。)
(巡回、查看、点拨、写作、展示。)
五、素养提升
师:我先来:敲下这串文字的时候,窗外,正秋雨连绵。
我要去湖南参会研讨,讲的正是《风雨》,感谢她的造访,来得这般合时宜,这般心有灵犀,我不由忆起了几年前流露出的感念:问谁识我?三分归笔墨,七分付风雨……
我似乎触动了冥冥之中的玄机……
于是,伴着风雨,大踏步地走来……
(掌声。)
生1:雨一直在下。
虽只是秋雨,相对于夏天的暴雨来说已经很是温和了,但那株附在青石墙上的蔓却柔弱得像是禁受不起一般,身躯一点一点地从墙上脱落。忽儿来了一阵风,蔓就像是认命一般,带着对于生命的万般不甘……
雨停之时,屋檐下的小水洼中只有一株蔓浸在里面,再不起。
(掌声。)
师:好才情,修改得好。假以时日,你会在文学上大有作为!
生3:雨在号,风在啸,街上的行人都在急匆匆地向家赶去,可有一个背影,一个坚实的背影,在风雨中推着装废品的小车,风雨之中的他是那么沧桑,那么凄凉,可孤独的他又能被谁懂,谁又能懂他的孤独?
师:你改的也不错,尤其最后的一问,句式的回环拉伸了空间,嗟叹无限!
(掌声。)
生:雨不大,似点点细针般,轻轻地打在那破旧不堪的雨衣上。虽正值深秋,但脸庞依稀可见点点汗水。此时风儿似懂人一般,为他那刻上沧桑写满风雨的脸上送来了一丝清凉。只见他嘴角弯起一个弧度,几道深深的皱纹向两边隐去,他笑了,似一种轻松的笑,似一种满足的笑。然后他躬下了腰,慢慢地在风雨中隐去,消失……
(掌声。)
师:好有神秘感!我们还小,感受不到沧桑,可是我们身边的父辈、祖辈经历过沧桑,再加上你有味道的语言,太厉害了,大家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掌声。)
师:大家说写风雨,难么?
生:不难。
师:也无外乎:景和境(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的文化功底太让老师折服了,不过,我还想告诉大家,风景是美好的,但只有有了人的活动才是伟大的。而我们个人的情感跟集体的、民族的情感相比,那又是肤浅的。有个词语叫做“风雨同舟”,相信大家是知道的。在今年雅安发生地震灾难的时候,老师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我现在读给大家听,在座的老师有来自四川的,以求共勉。
风雨同担
(配乐:孙楠的《生死不离》)
这一天
正是春季最后的谷雨
却没能浇熄地火的狰狞
让一个名字
把我们的心 刺痛
芦山 雅安
搅动了我们不安的神经
泪水 哀悼 振动
却 唤不回那消逝的生命
可我看见
汶川同难的乡亲
抹一把泪水 颤抖着喉咙
在把新的雅安 唤醒
雅安 雅安
没人会袖手旁观
我们同根同源
牵起手
让我们 风雨同担
2013.4.26
(掌声)
师: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挺立的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不屈。祝福多难的祖国平安!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
六、余香袅袅
师:同学们,先请坐下,老师还有一件事要告诉大家,其实,咱们班还有一位同学写的片段是最打动我的,只是,他没勇气站起来。现在,请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把他请出来,好么?
(生掌声不断。)
(师走到那位同学面前拍了拍肩膀。)
生:那是一座平凡的古屋,残败的瓦片谱写了它的沧桑,一滴滴雨水肆意的淋下,雨落之处,风又起,风雨中我仿佛看见了两位老人,两位佝偻的老人在这雨中渐行渐远,留下这被岁月锁住的门,在这千百年中轻唱着它的孤独,而我在这个下雨的夜晚品尝了它的寂寞,留下了我的思念,再见,再也不见……
(掌声雷动。)
师:你不仅学到了“风雨”的几个境界,更难得的是在你的文字中,老师看到了一种厚重,一种传承。风雨中的老屋终是没了一辈辈的老人,终是被岁月锁住,我们后生也只能在思念中做着见或不见的人生思考。
(掌声)。
师:最后,老师这里有一句话,让我们共勉:“一个人要想有所成,需具备三点:才识、胆识、赏识。”前两个是自己的,后一个是别人的,拿出我们的才识和胆识,才会有被赏识的那一刻。谢谢大家,再见!
(掌声。)
●专家点评
1.诗意盎然,素养弥漫。
课堂扑面而来的诗意,弥漫了整个课堂。以两首原创古诗开启文化课堂的大门,直奔主题——风雨;探寻风雨的过程中又是古韵盎然,古诗词中的风雨,风雨的古诗意象;境界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苏轼的《定风波》和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把风雨推向一个自我的小高潮;结尾处又用原创的现代诗《风雨同担》把大爱升华,这信手拈来的文化底蕴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积蓄的。这一切,为课堂的升格提升档次,为文化的、文学的熏染尽显张力。
2.有条不紊,点拨绝妙。
先触碰学生心中的“风雨”,引领学生话说自己古诗中的风雨,在学生的纷纷表达中,逐一点评诗文的风雨;接着带领学生探访风雨,以鲜活唯美而厚重的图片展示风雨,紧接着再以小作文的形式,让学生来写流淌在笔下的属于自己心中的风雨。教师的精彩之处并非在此戛然而止,而是把风雨文化内涵推向更高的境界,基于学生的笔下的风雨把风雨分为四类:一是风是风,雨就是雨;二是风非风,雨非雨;三是风雨更在风雨外,隐喻的风雨;四是精神的风雨,一种神奇,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一种记忆,一种灾难……教师对于风雨境界的点拨带来学生文章品位的提升,在修改中,学生完成了一场风雨文化的洗礼,步步诗意,生命在风雨的敲打与润泽中完成了一堂精彩的文化巡礼。
3.张弛有度,人文关怀。
笑声、掌声贯穿始终,整个课堂在轻松、自由、惬意、感动中完成,找到了学生最佳的三维学习空间,积极的问答,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写作,把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于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出来,张弛有度的驾驭,叹为观止。这也充分体现了素教、素学、素写的理念。看似随意的开课与结课却尽显人文终极关怀,与初次见面的学生从两地名胜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谈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在彼此中得到尊重。最值得称道的是结课,相信最后特别展示的那位同学对这一课的印象是终生难忘的,这一刻对他的影响会是终生的。在其他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匆匆结课的时候,孙永芳老师又成就了不止一个正要或将要奋进的学生,这可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柳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