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课堂境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

重庆市秀山第一中学 吕芸瑶

●教师简介

吕芸瑶,重庆秀山一中教师、学科带头人,县优秀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1年,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市级获奖,所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异。2012年获秀山县优质课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课堂实录《金色花》被评为秀山县十大优质课。现担任秀山一中初2016级语文老师、班主任。教育感言:把机会让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把掌声送给学生,把希望带给学生。

●课堂实录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对湖南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因为这里诞生了一位我喜爱的作家,受他的作品《边城》的影响,我来到了现在工作、生活的地方——边城秀山;受他的影响,他的家乡凤凰古城成了湘西文化旅游又一张华丽的名片。大家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生:沈从文。

师:是的,沈从文用他充满魔力的笔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独具风情的湘西。大家想不想也拥有这样的魔力呢?

生:想。

师:今天就来迈出学习这种魔法的第一步《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

二、语言表达美

师:我第一次来到张家界,早就听说这里很美,我想请同学们给我当当导游,介绍一下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生甲:您可以去看看天子山。

师:为什么呢?

生甲:那里的风景很美。

生乙:您可以去去天门山。

师:天门山有什么好看的,好玩的呢?

生乙:您可以在天门山去买东西,那边有很多的土特产,还有一座寺庙。您可以去烧香拜佛。

师:张家界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看看、走走的?

生丙:您可以去黄龙洞,那里有很多的钟乳石。

师:正如同学们所言,张家界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可你们刚才的介绍没有激起我去游览的欲望。张家界很美,这里有“险峰天下绝,奇树云上翠”的奇山,这里有“人游山峡里,宛如画图中”的秀水,这里还有重檐翘角的特色建筑、风姿绰约的民族舞蹈、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鲜香四溢的三下锅(张家界风土人情图片展示)……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好东西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让他们还未看到就两眼放光,还未吃到就垂涎欲滴呢?这就需要我们用细腻的语言去描摹。

三、片断展示美

师:大家看一看这一组图片,知道是什么吗?(打糍粑组图展示)

生:打糍粑。

师:是啊,大家吃过糍粑吗?

生:吃过。

师:这里是我的一个学生写的“糍粑”,你们看看写的怎么样?

(范例片段一展示: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人人都爱吃糍粑。看着那圆圆的糍粑,总能让人想起那香香糯糯的滋味。)

(学生观看作文。)

生:不怎么样?

师:我也觉得不好,你们说说哪儿不好?

生甲:我觉得写太简单了,不够细致。

师:如果你写,你会怎么写?

生甲:我会写一写糍粑的味道。

师:你觉得呢?

生乙:我觉得写得太概括了,可以写一写打糍粑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看看这段写得怎么样?我们一起读一读。

(范例片段二展示: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蒸熟的糯米被杵成泥,揉成坨,压成饼,形如满月。糍粑的吃法很多,以“烤糍粑”为最,将糍粑放在灶边,只听见“扑哧扑哧”,糍粑便裂开一条细缝,随即一股甜香扑面而来。迫不及待咬下一口,便会拖出长长的米丝,留在嘴里的满是甘甜。)

师:这段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甲:这段用了修辞方法,“形如满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糍粑的形状。(板书:使用修辞)

生乙:我觉得“杵成泥,揉成坨,压成饼,形如满月”写得好。不仅是比喻的修辞方法,这几个短句,很有感染力。

生丙:我觉得“迫不及待”用得很好,写出了孩子们看见香甜的烤糍粑时的急切。

师:你的意思是这个词语用得很准确?

生丙:是的。(板书:用词准确)

师:很好,大家观察到这里写到了孩子,写孩子们“吃糍粑”和写“糍粑”有什么关系呢?

生丙:侧面烘托出糍粑的味道。

师:对,我们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去突出我们想要刻画的对象。(板书:侧面描写)还有没有大家觉得好的地方?

生丁:这里有味道,还有烤糍粑时发出的声音。

师:那这就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来描写对象。(板书:调动感官)

师:这段文字比刚才那段好多了,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生沉默思考。)

生甲:我觉得还可以写写打糍粑的过程。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范例片段三展示:

在我的家乡,每到农历腊月末,家家都忙着打糯米糍粑。相邻的几家人约在一起,一大早就忙开了。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糯米刚被倒进石臼里,几个围在旁边的年轻后生马上脱下厚重的棉袄,甩开膀子,使出浑身力气可劲儿的捶。糯米被杵成泥,揉成坨,压成饼,形如满月,一摞摞、一排排的摆在簸箕里。打好的糍粑被晾干,过年时用来招待登门的客人,也可以用作拜年时的礼物等。

糍粑的吃法很多,以“烤糍粑”为最,将糍粑放在灶边,翻过来,覆过去,眼见得两面变成了黄亮亮的锅巴,中间慢慢鼓起,就像弥勒佛快要撑破的大肚皮,只听见“扑哧”一声,从中间裂开一条细缝,随即一股甜香扑面而来。孩子们顾不得它有多烫,抢过去捧在手里,一边吹着,一边迫不及待咬下一口,便会拖出长长的米丝,留在嘴里的满是香糯甘甜。)

师:和刚才前面两段文字相比,你们觉得这段文字怎么样?

生:更好了。

师:好在哪里?

生甲:“就像弥勒佛快要撑破的大肚皮”这个比喻用得很形象。

生乙:我在这段文字里感受到了过年的喜气,还有“打糍粑”时的热闹。

师:具体说说。

生乙:“相邻的几家人约在一起,一大早就忙开了”, “几个围在旁边的年轻后生马上脱下厚重的棉袄,甩开膀子,使出浑身力气可劲儿的捶”, “打好的糍粑被晾干,过年时用来招待登门的客人,也可以用作拜年时的礼物等”。

生丙:我觉得这里还有邻里之间的和谐。

师:大家发现多了几句话之后,文段有什么变化?

生丁:更有内涵了。

师:这时候我们看到的“糍粑”已不仅仅是我们吃的食物,它还体现了我们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有着浓浓的文化的气息。(板书:富有文化内涵)

师:这段文字的感染力还在于作者将自己对“糍粑”的喜爱也融入在了字里行间。(板书:融入情感)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才读到的这三段文字。(课件归纳图片展示)第一段文字只是简单概括,让我们了解“打糍粑”这件事;第二段文字通过修辞方法、准确用词,我们能感知“糍粑”的形、色、味;而第三段文字通过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运用修辞、准确用词、融入情感等技巧的运用,文字就更细腻了,渗透文化内涵后,文段也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

四、学生写作美

师:去年有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风靡一时,我们张家界也有这样的饮食文化值得我们去描写刻画。(张家界特色饮食图片展示)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写作技巧,写一写“舌尖上的张家界”。大家可以从图片选择你熟悉的对象来写,也可以选择你在生活感受到的富有民族文化气息的对象进行描写。

(学生片断作文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文,选出小组最好的作品。)

五、归纳点评美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最优秀的作品向大家展示。

(投影展示学生作文,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作点评准备。)

师:在这几篇作文中,你们觉得哪篇写得最好?

生甲:我觉得刚刚第二组的“粽子”写得好,它不仅写出了棕子的制作方法,还用儿歌写出了自己对童年的回忆。

生:我觉得第六组的“腊肉”写得好,它写出了过年时的热闹、喜庆,还有腊肉的独特的香味。

……

师:我刚才看第四组这位同学写的“粽子”,我发现她在后面新写了一段内容作为第一段,我们请她谈谈她为什么这么改呢?

生乙:我觉得应该写写“粽子”的由来,它是屈原跳江后,人们为了它的遗体不被鱼虾吃掉,就把包好的粽子投入河里。我们现在吃粽子也是在怀念大诗人屈原。

师:加了这段之后,“吃粽子”不仅是一种习俗,还是对伟人的纪念,增添了文段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师:文艺复兴时期,瑞士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说过“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的最大舞台。这个舞台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再用细腻的语言去描摹。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悠远的历史、独具特色的美食、风情浓厚的服饰,用生花的妙笔向世人展现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张家界!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吃午饭了,在你品尝着嘴边可口的饭菜时,不妨也回味回味留在我们齿缝间文化的味道。下课!

●专家点评

一、设计理念新。该课以发现生活文化、讲述生活文化、描绘生活文化、传扬生活文化为出发点而进行设计。整堂课设计新颖,用张家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导入自然生动。教师选取的范例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教师对教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二、师生互动性强。教学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发现写作的美,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描摹技巧。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三、课堂生成性好。能够运用素学素教原则处理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有效进行学力培养。课堂教学体现了文化教学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整堂课科学视野宽广,文化精神厚实。为我们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生活文化上了生动的一课。

(重庆秀山一中高级教师 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