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创作渊源
众所周知,自白银时代象征主义运动以来,整个艺术领域发生了一场文艺革命,在传统世界倾塌、新世界充满未知的条件下,作家开始青睐于新现实、新艺术的创造。在此大背景影响下,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涌现出一大批非传统小说创作。非传统小说借助于装饰、新神话、幻想,以及变形等各种形式和手法来构建艺术世界。[5]小说叙事更关注作者—主人公—读者之间主客关系的变化:传统小说里,读者并不扮演角色,仅为消极的接受者;非传统小说则需要读者参与创作,共同完成小说艺术世界的构建。新的主客关系模式催生新的体裁意识。人的个体世界获得与社会现实存在同等重要的价值地位。[6]人的个体世界即艺术的“第二空间”,为20世纪俄罗斯小说开辟了新天地,日后许多知名小说家诸如扎米亚京、皮利尼亚克、加兹达诺夫、纳博科夫、巴别尔、奥列什、瓦金诺夫等都走上了这条创作道路。
俄罗斯学者将上述非传统小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思想小说,即反映时代思想导向、具有特定社会背景的意识形态小说;第二,主观史诗小说,是指将人的精神世界置于历史大环境下而创作的小说;第三,关于艺术家的小说;第四,自传小说及回忆录小说。[7]“关于艺术家的小说”又有多种小说体裁变形:知名艺术家传记,关于创作行为选择的小说,以及“元小说”。在“关于艺术家的小说”里,作者刻意将现实人物代入小说,借助原型手法巧妙地开辟第二空间,即隐性艺术空间。
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文坛出现了既是理论家又是作家,如罗赞诺夫、迪尼亚诺夫等语文学者的新型小说创作。作为理论家和作家,什克洛夫斯基不仅盛产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还专门研究过一些理论家的文学创作,如罗赞诺夫的《落叶》《心灵独语》两卷三部曲曾使他备感兴趣。罗赞诺夫这类散文集中以随笔、杂文居多,其中插入诸如文论、述评、书信及报刊政论等文类;20年代以后,这类体裁逐渐发展起来,包括什克洛夫斯基在内的福尔什、诺维科夫、金兹堡、瓦金诺夫、卡维林等作家都乐见于这类散文创作;到了40年代,这类文学体裁的发展日益成熟,大量类似的散文作品涌现出来;到了70年代,“语文体小说”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作家卡拉布奇耶夫斯基(Юрий Карабчиевский)的《马雅可夫斯基的复活》(Воскресение Маяковского,1983)一书中。至此,“这种文学现象自产生后存在了整整一个世纪,自1920年开始一直以半科学半艺术的散文形式存在着……”[8]
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文学形态和样式都具有其成因,而作为一位肩负时代变革使命的语文学者,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同样受到20世纪20年代语文学家们所立足于文学革新、吸收现代文艺观念的文化背景影响。诚然,什氏一方面受到当代俄国语文学迅速崛起、文学本体论日益兴发的文学理念的驱动,另一方面也会吸收一些西方经典小说创作技巧。艾亨鲍姆曾这样评价什克洛夫斯基文学作品:“什克洛夫斯基从罗赞诺夫那里起源,与斯特恩、托尔斯泰、塞万提斯等人珠联璧合”。[9]关于什克洛夫斯基文学创作的语文体特点及其渊源,笔者已撰文有所探讨,[10]本节将以此为基础对什氏文学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及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梳理,进一步解析其创作受到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特恩及俄国现代作家罗赞诺夫的影响,同时考察什氏创作之于巴赫金与形式主义之间论辩的文学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