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的杂糅性
作为20世纪初最具创造精神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俄国形式主义者不满于文学形式的滞后现状,极力主张文学形式的革新,特别关注文学体裁的变化,把握文学时代的动态演变,引领文学潮流的最前沿。在20年代中期,“诗歌语言研究会”(ОПОЯЗ)成员断言俄国文学已陷入一种危机,这是文学史上周期性出现的一种现象,其突出表征主要在于体裁的变化上。在他们看来,文学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始终处于演变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主流体裁,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丧失其原本的审美潜力,也就是说,“旧有的、占主流地位的体裁及其所代表的风格,由于其过分为人所熟悉已变得平滑,易于为人所模仿。”[99]
年轻的形式主义者认为,正是过去僵化、程式化文学规则才使文学逐渐丧失自身的审美潜力。什克洛夫斯基在自己的论集《马步》中确信地指出:“以主人公命运为情节主线的旧的情节形式,已不能再让读者们满意。”[100]而另一位“诗歌语言研究会”的创始人迪尼亚诺夫对这种危机的鞭笞更为彻底:“小说已经步入了没有出路的死胡同,现今需要的是一种新的体裁……除此之外,其他的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姑息之法。”[101]
形式主义学者们在迪尼亚诺夫纲领性的文章《文学的事实》于1924年发表之后近乎一致地认为,摆脱现今俄国文学危机的出路在于“事实文学—一种半虚构,半纪实的文学体……一种情节曲折的惊险小说类型。”[102]这类文学体裁,是经过加工再现生活中的事实;同时,为了突破旧形式的僵化,使文学获得永恒的活力,作者还大胆地向“非文学”素材汲取营养,一言以蔽之,就是带有一定的情节和内容,混合了各种体裁,“介于政治宣传和新闻报道类的文体”[103],“语文体小说”便是之一。在这种宏大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依附于报纸这一当时最为流行的载体,半新闻半日记化的、近似报道的小品文或类似杂文的短篇小说开始大量地涌现出来,应该说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语文学家的散文创作正是为摆脱这一文学危机、顺应时代潮流而进行的文学尝试或文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