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分布差异
3.1 “哪”与“呢”的差异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里把“呢”分为三个:
呢1:表示时态。例如:下雨呢。
呢2:表示疑问。其分布为:

呢3: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夸张语气,把事情往大里说。例如:他会开飞机呢!
陆俭明(1984)《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认为,语气词“呢”用在陈述句句尾。在“非疑问形式+呢”构成的疑问句当中,“呢”是疑问语气词。
胡明扬(1981)《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认为,“呢”的作用在于“提请对方特别注意自己说话内容的某一点”,含有“呢”的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由语调决定的,与“呢”无关。
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认为,“呢”不是疑问语气词。“呢”的语法意义是在陈述句中表示“提醒”,在非是非问句中进一步表示“提醒”兼“深究”。“名词+呢”有提出新话题的作用。
目前学界对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认识大体一致,即,“吧、啊”都不是疑问语气词,真正的疑问语气词只有“吗”,含“呢”句表疑问是有条件的,算半个。
我们也同意“呢”不是疑问语气词,含有“呢”的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由语调决定的,与“呢”无关。正因为“呢”不是表疑问的,它才有可能出现在疑问与非疑问句法结构里。
我们感兴趣的是,既然“哪”不全是音变的结果,它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呢”可以用于三类疑问结构。单从句法组合的角度看,“哪”的分布与“呢”似乎相同。但是,用“哪”与用“呢”不同之处在于,句末用“哪”的时候,即使它前面是疑问结构,全句也不是构成疑问语气,而是反诘语气。换句话说,不是用作寻求信息,而是表达言者的态度。下面逐一讨论(“↘”表示下降语调)。
1)特指问句结构
(21)a.你吃什么 ↘ “什么”是疑问焦点
b.你吃什么呢↘ “什么”是疑问焦点
c.你吃什么哪↘ “什么”不是疑问焦点
同样是下降的语调,用“呢”是问句,用于寻求未知信息;而用“哪”的“你吃什么哪”意思是“你不应该吃”,是言者认为对方行为不当,表达的是言者的负面评价。“你吃什么呢”用上扬的语调是疑问句。但如果是非意志性动词,如“做梦”,用上扬语调不能构成疑问句。如:“*你做什么梦呢?”但是可以用下降的语调说成“你做什么梦哪?”,构成反问句,意思是你不应该痴心妄想。同样,“什么”不是疑问焦点。
2)选择问句结构
有些用例似乎显示“哪”可用于选择问句“VP不/没VP” 结构和反复问句 “VP还是VP” 结构,但实际这个“哪”是语流音变的结果。
请看下面例子的b句与c句的对比:
(22)a.打篮球还是打排球呢?
b.吃饺子还是吃面哪?
c.*打篮球还是打排球哪?
单看b句,似乎“哪”可以用在疑问句。但是对比前字为开音节词的情形,如c句,就会发现是个误会。也就是说,“吃饺子还是吃面哪?”从句法上是“吃饺子还是吃面啊?”,句末的“哪”是单纯的语流音变现象。“啊”受前字“面”的-n韵尾影响发生语流音变,一旦没有音变环境,就不能用“哪”了。
3)反复问句结构
反复问句与选择问句情况相似,看似可以用“哪”的疑问句,实为语流音变的结果。例如:
(23)a.明天上课不上课呢?
b.喜欢不喜欢哪?
c.*明天上课不上课哪?
单看b句,似乎“哪”可以用在疑问句。但是,当语气词的前字不是闭口韵尾-n时,就不会说成“哪”了。也就是说,b句跟在“喜欢不喜欢”后面的语气词实际是“啊”。
综上所述,被记录作“哪”分两类情况:一为“啊”受前字韵尾影响发生语流音变而来的,其分布与“啊”的分布相同;另一类“哪”具有独立的表达功能。这后一类“哪”分布上不同于“呢”,它排斥 “VP不/没VP” 和“VP还是VP”句法形式,用于特指疑问结构之后构成反问句。
我们把“呢”与“哪”的分布对比概括如下:
疑问结构类型 呢 哪
是非问 #你打球呢?你打球哪!
特指问 你吃什么呢?你吃什么哪!
选择问 你打篮球还是排球呢? *
反复问 你打不打篮球呢? *
右栏“你打球哪!”有两种可能的语境:
1)后接“哪有你这样打球的”时,表达的是反诘语气,意为“不应该如此”。从行为角度看,是说话人指责对方。
2)当后接“我一会儿再打电话过来”时,表达的是“抱歉我才知道你在打球”,这句话实际是招呼语。
通过上面这个对比我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在句末记录作“哪”的形式,一为单纯的音变形式,一为具有独立功能的语气词。而后者不是用作寻求信息的。
如果从交际功能上看,句法上的疑问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是寻求未知信息,这是疑问句的基本用法;二是行使言语行为功能,而非寻求未知信息。举例来说:
1)引起关注。设问句即属于此类。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2)表达请求。很多语言里含有情态动词的疑问句都有这类功能。例如:“能把门关上吗?”
3)确认共有知识。典型的用作确认共有知识的结构是附加问句。例如:“学生就要好好学习,是不是?你凭什么搞特殊。”
4)立场设定。典型的用于立场设定的疑问形式是反问句。例如:“谁年青时候还没犯过点儿错呀?”
引起关注、表达请求、确认共有知识以及立场设定,这些都是言谈中的交际意图。换句话说,如果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句法形式与交际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反观“哪”与“呢”的分工,我们认为,用“哪”恰恰是可以帮助听者更明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3.2 “啦”与“了”
“啦”一直被看做“了”与“啊”的合音形式,要说清“啦”,还得从句末的 “了2”说起。
关于句末的“了2”的语气已有很多文献(如:赵元任,1968; Li &Thomson,1981;刘勋宁,1985、1988、1990;陈前瑞,2005;王洪君等,2009等)。关于“了2”的功能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当前相关状态”说。Li & Thomson(1981)认为,“了2”的特点是所表示的事态跟参照时(一般是说话时)的说话人、听话人和言语情景相关,许多句子加或不加“了2”都是“与当前相关”或“不与当前相关”的不同。另外,“了2”不出现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说明文等文体中,因为这些文体不能提供“了2”所需的参照时间。
2)申明语气说。刘勋宁(1990)指出,“了2”表示的语气与融入其中的中古语气词“也”相同,用于陈述句表示“申明新事态、新情况”(不是上古“也”所表达的“判断”语气),而申明的事实可以是肯定性的也可以是否定性的。
3)篇章和视角解释。“了2”表示动态语篇中话主调整听说双方大脑共同接收模式的标记,用于标注一系列事件中的高峰事件。这是M.van den Berg & Wu Guo(武果)2006年出版的《汉语语气词“了”:汉语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一书中提出的。
王洪君等(2009)进一步指出,从语法角度解释“了2”的功能仍然问题不少。一方面符合上述语法解释的环境不能用“了2”;另一方面,“了2”的出现又有显著的语体偏好。“了2”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讲述者与受众同在“讲述时空”,营造与受众面对面讲述的气氛。
4)行、知、言三域。肖治野、沈家煊(2009)《“了2”的行、知、言三域》一文用“行、知、言”三域分析,将“了1”的表达功能归入“行”域,将“了2”的功能刻画为三类:a.表示“新行态的出现”; b.表示“新知态的出现”; c.表示“新言态的出现”。其中表示“新言态的出现”这类是“了2”的言域用法。以下例(23)和(24)是肖治野、沈家煊(2009)文章里关于言域的“了2”的例子:
(24)主席:现在开会了。经理:你被录用了。
教师:现在上课了。拍卖师:这件拍卖品归你了。
肖治野、沈家煊(2009)认为,言域用法实际是宣告新言态提供给听话人,都含着一个元语成分,即:“我说【P】了”。再如下面的例子:
(25)帮帮我了!
给碗粥喝了。
肖治野、沈家煊(2009)认为,例(25)这类用法实际是把请求这个行为作为一个新言态提供给说话人,即:“我请求【P】了”。
上述王洪君等(2009)和肖治野、沈家煊(2009)对“了2”的解释都触及到句末语气词的互动功能,虽然他们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明。王洪君等(2009)虽然没有用“言域”这个概念,但是说到了“了2”的功能是话主显身的(即显示说话人),用以构筑互动的话语空间。肖治野、沈家煊(2009)指出“了2”具有“我说【P】了”这种表达功能,其实就是“了2”的互动性。上述解释与刘勋宁(1985)的观点具有相通之处,刘文指出,现代汉语的“了2”功能上相当于《祖堂集》中的“了1+也”,而其中包含的“也”是表示“申明”语气的。刘文所说的“申明”,自然是体现言谈主体的。
我们发现,上述“了2”的言域用法,在北京话里实际是可以说成“啦”的。与用“了”相比较,用“啦”是行使“宣告”行为。例如:
(26)得啦,小连,你先溜达溜达去,回头再来。大概这也快啦。
(《小额》)
这种特点早期体现在对话与叙述句的选择使用(见下节),而在当今网络媒体中已经成为颇为常见的用法。“啦”的使用模拟了面对面的互动情景。下例是网络媒体的标题:
(27)a.中国考古出大事啦!可能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国都(新华网)
b.祖国最南端有学校啦(《人民日报·海外版》)
下面的广告语,如果把 “啦”换成“了”,就成为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在宣告即将开始的活动了。例如:
(28)a.双11来啦!买国内热卖的,买国外热卖的。25国好货为你飘洋过海。
b.雪佛兰免费体检行动开始啦——让冬季出行更安心!
如果是真正寻求信息的疑问句,现代北京话用“了”不用“啦”。例如:
(29)和平:嘘!轻点都!
志国:怎么了?
和平:没看见咱爸正练功哪吗?(《我爱我家》)
说“怎么了?”是问发生了什么。而说“怎么啦?”并非真正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例如:
(30)志国:爸!您主持工作一个星期,都开三次会了。您开会开出瘾啦?
傅老:怎么啦?(《我爱我家》)
例(30)对话里有2个反问句。第一句“您开会开出瘾啦?”是反讽,不是有疑而问;第二句“怎么啦?”是质疑,意为“难道不应该吗?”,表达否定态度。
不带上扬语调说下面的句子,会看到如下对比:
语气 用例 语气 用例
陈述:走了 祈使:走啦,走啦
疑问:看什么呢 反问:看什么哪
综上所述,语流音变不相关的语气词,其使用总是与某些言语行为(speech act)密切相关,如问候、请求、命令、批评等。“啦、哪”使用的动因是言谈互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