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汉语语篇逗、句断两级单位边界与书面标点的关联

房玉清(1992)的“半停顿”是指“最后一个音节带拖腔,或带‘啊、呢、吧’等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书面上用逗号、顿号来表示”;而“全停顿”是指“较长的静默,或者最后几个音节加快速度,书面上往往用句号、分号、问号和叹号来表示”。

书面上的逗号、顿号确实与房玉清(1992)提出的“半停顿”相对应,其声学相关物的具体表现以及在语用范畴表达方面的作用,上节已经做了充分的讨论,兹不赘述。问题在“全停顿”。韵律上的“全停顿”,上节已做过详细介绍,但它与标点符号、语气及语篇单位的关系都比房的上述评论更加复杂。上节我们已经简单提及,书面上的问号、叹号在具体上下文中都还有结句、非结句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并非全都对应于全停顿。

5.1 汉语句号与语篇单位的复杂对应

如前所论,话主放置或不放置书面上的逗号,是有语用表达上和韵律上的区别的。那么,在书面上更大的单位层级上,放置逗号还是放置句号,是否也有语用表达和韵律上的不同呢?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把握。初步的意见是,在有的位置上,用逗号跟用句号确实有语用表达和韵律上的不同;但在另一些位置上,用逗号还是用句号只是作者习惯的不同。之所以会在语用、韵律都相同的情况下会出现母语者逗号、句号的混用,一是因为汉语逗、句两级单位的组合模式有不同于英语的特点,二是因为汉语句号的用法标准尚有不明确之处。两个原因中第一个是主要的。

先介绍有关汉语语篇中“滥用”逗号的两项调查。

5.1.1 英文逗号句号的确定性与中文逗号句号的两可性

曹逢甫(1990/2005)请台湾师范大学英文高级写作班18名学生(母语均为汉语)为下面两段英文短文和中文短文加上标点这是原文的标点,实验时去掉原文的标点,请学生加上标点。。材料如下:

(6)曾经是历史最光辉的拳王阿里,近年来胜利以后,总是说要退休,但总未退休,结果败在初出道的史宾斯科手下,本来可以光荣退休,却想不到落下这一个下场。

(7)It seldom rains. The geography books credit this portion of Utah nine to ten inches of precipitation. Actual rainfall and snowfall vary widely from year to year. There are a few perennial springs hidden in secret places knows only to the deer and coyotes, to myself and a few friends, but the water does not flow far before vanishings into the air and under the ground. Even the rain when it comes does not always fall to the ground, but can be seen evaporating halfway down-curtain of blur rain dangling out or reach torture by tantalizing.


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表:

表4

尽管18个被测的母语都是汉语,但是在该语段该用几个句号的问题上,被测跟汉文原作者的看法明显不一致。同时,尽管被测对英语的掌握不如母语者,但是他们对英文的标点却和原作者十分一致。曹逢甫在(1979/1995)已经指出,在像英语这样的句子取向的语言中,句子是语法结构完整的句法单位,主语、宾语一类的语法关系有明确的标记,句界很清楚;而在像汉语这样以语段为取向的语言中,句子无法从句法上界定,句界模糊。

5.1.2 真句号与准句号

其实,汉语者也并非在语篇的所有位置都可以用逗号。杜艳冰(1998)对50个母语者的问卷调查表明,汉语书面文本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句号,一类是准句号。真句号的位置上,50个被调查人几乎一致地标注为句号(含问号、感叹号);而准句号的位置上,则30%至90%的被调查人标注为逗号。比如(下例中的标点为原文标点。未加方框表明50个被调查人的标点与原文一致,是“真句号”;带方框则表明被调查人的标点与原文不一致,是“准句号”):


(8)雪莱对大海情有独钟,却不会游泳。有一次,他和友人在意大利中部的亚诺里河沐浴,不小心滑进了深水里,像一条鳗鱼似的沉了下去 a。但他却并不紧张,仿佛压根儿就不打算再从水里浮出来。

(9)他憧憬和呼唤着一个爱与美的未来世界 b。 他渴望并且礼赞那博爱众生的心灵与热诚 c。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个爱与美的精灵。

(10)他说:“你可以去钓鱼。” 钓鱼d? 对我来说,那只是徒劳地举着一根拴着长线的棍子而已。

(11)白天过了就是黑夜,人生之后就是死亡,你怎能忘了生命与白天同样短促e? 你怎能忘了死亡与黑夜终于会来临?

(12)我好悔f! 对音乐爱好来得太迟g!


带方框各处50个被调查人所用的、与原文不一致的标点及人次比例为:

原文句号的a。:逗号80%; b。:逗号96%; c。:逗号86%;

原文问号的d? :逗号48%,破折号20%,不用标点6%; e? :逗号62%;

原文感叹号的f! :逗号70%,破折号16%,不用标点2%; g! :句号78%。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杜艳冰(1998)通过分析上下文的话题关系指出:1)陈述语气的真句号位置都是有小话题转换的地方,没有小话题的替换则多可换用逗号。2)疑问语气的真问号都是向别人询问的真发问(如例(11)的结束之处),而自问自答的设问(如 d?)和对同一话题的并列疑问的前句(如 e?)则多可换用逗号。表疑问的可换用逗号的这两种情况也是没有小话题转换的,与陈述语气的真/准句号的差异相同。3)感叹语气要表达的内容其实跟陈述相同。调查结果表明,后面没有小话题转换的感叹号可替换为逗号(如f!),后面有小话题转换的感叹号只替换为句号(如g!)。综上所述,杜艳冰把三种语气中的上述标点差异统称为“真/准句号”的差别。

5.2 逗号、句号与语篇单位的关联

杜艳冰(1998)的研究十分重要,她论证了汉语文本上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实际上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大多数汉语者一致标为句号/问号/感叹号的“真句号”,一类是汉语者多换用逗号的“准句号”。更重要的是,她还指出了“真句号”与小话题转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准句号”却没有。这也就是说,小话题转换之处才是语篇次大单位真正的分界处,与汉语书面文本中句号、问号、感叹号不尽一致、但汉语者选择一致的“真句号”,才是汉语语篇中真正大于逗的上一级单位!

可以看出,汉语书面文本中的准句号(可替换为逗号的句号),不会影响语篇分析中的“逗”这一级单位的边界和统计数据;这是因为,所有层级性单位在线性语流中都有同样的特点——上级单位的边界必然与下级单位的某个边界重合;所以,所有的句号在语篇的线性单位切分和统计中,不仅具有从前一句号开始到后一句号结束的句号单位的身份,而且还具有从前一个标点(比如逗号)开始到下一个的句号结束的逗号单位的身份。

但准句号对于书面文本中次大一级语篇单位的分析却有相当大的影响了——对于指代或话题链分析有用的只是与话题转换有关的真句号,而准句号的作用却只相当于逗号。也即句号对于汉语语篇分析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语篇的分析者往往是以逗号单位为基础,再根据话题、指代等其他与语篇范畴相关的因素来确定逗之上的那级单位,而不依赖句号。

总之,汉语句号使用的模棱两可,对汉语书面语篇分析中“句断”这级次大语篇单位的判定有重要影响,但对最小单位逗的判定却影响不大。

5.3 逗号、句号与韵律停延的关联

上节中我们已经指出,书面上的逗号(还有顿号)与韵律上较大的平拖型延宕有关,下面只讨论句号。我们还没有看到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王蓓(2002)只是给出了小句、单句、复句所对应的末尾韵母长度和无声段长短的平均值,而她区分小句/单句/复句的依据是书面标点。

我们的语感是:真句号对应于“停”型的韵律边界,而逗号和准句号都对应于“延”型韵律边界。如果我们的语感能够得到语料库统计分析的支持,则上一节我们所介绍的两种韵律边界可以很好地分别对应于汉语语篇的最小、次小两级单位(逗与句断),而书面标点与语篇单位的对应却不那么好:书面上的逗号都对应于语篇最小单位逗,书面上的句号却是一对多:准句号对应于语篇单位逗而真句号对应语篇单位句断。

5.4 中文句号的边界应该如何确定?

汉语的准句号问题,我们想,应该主要与汉语最小、次小两级语篇单位的句法构成特点有关,我们将在下节集中讨论。这里想说的是另外还有个因素需要考虑,这就是对中文句号用法的说明是否合理。

中文句号用法的说明往往是“用于陈述句句末”,或“用于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完了”。前一说明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没有定义什么是“句末”),后一说明仅从意义表达来限制,可伸缩性太大。我们以为,汉语语篇的最小、次小两级单位,在语法形式方面与英语的小句、句子差别甚大(详见下节),因此汉语逗号、句号的使用规范,不宜比照英语等语言用语法单位边界来作为标准。汉语语篇单位的本质是语用单位而非语法单位,与其边界直接关联的形式是韵律特征,还是用韵律特征来作为逗号、句号用法的依据更加合理。房玉清(1992)所使用的“半停顿”与“全停顿”,容易为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共同接受,再稍加以“延宕”“停断”的解释,则更加准确,可使汉语句号的使用少一些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