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汉语语篇逗、句断两级单位边界的韵律表现

4.1 汉语较大韵律单位边界的两种表现

近20年来,由于社会上对文字文本自动转换为语音的实际需求,关于普通话有声语篇中韵律单元的层级及韵律表现的声学和感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曹剑芬,1995;王蓓、杨玉芳、吕士楠,2001;王蓓,2002;郑秋豫,2005)。

王蓓(2002)指出:“韵律边界等级是三种声学线索综合作用的结果,即边界前音节的时长、音高变化(音高不连续和音高重置)和无声段。线索越多,韵律边界等级越高。边界前音节的延长和音高的不连续是弱韵律边界的声学线索,而音高重置和无声段是强韵律边界的声学线索。”

这里的“音高重置”是指各级韵律单元(从韵律词、韵律短语、语调短语等)的内部都有声调低音线音高的逐渐下降;同时下一个韵律单元的开始处,声调低音线的音高又会在比前一个韵律单元的末尾处提高。(只用低音线可排除与节奏边界无关的、强调重音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图1

音高重置,在郑秋豫(2005)根据语音语料库统计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下图中看得更加清楚:

图2

要特别注意的是,王蓓(2002)上面的话还说明,除音高重置之外,感知上的韵律边界有两种对应物——“(韵律单元末尾)音节韵母的延长”和“无声段(物理上真正的停顿)”。而这两类韵律特征可标记出韵律单元的大小——“韵母延长”与较小的韵律单元对应,“无声段”与较大的韵律单元对应。从上图可以大致看出,虽然作者把该复句的两个小句都处理为语调短语,但前一个语调短语的末尾是平拖延宕,后一个是急降后加较长的无声段。

郑秋豫(2005)中的下面这两个图更准确地说明了汉语语篇层级的小韵律单元对应于“末尾韵母拖宕”,而高一层的韵律单元(“呼吸群”)对应于“末尾韵母缩短+无声段”。

图的纵轴为各个音节的时长,第一图是听觉感知到的较小的韵律单元,无论该级单元音节数目是多还是少(每条线表示音节数目不同的单元),末音节的时长均长于单元内部其他音节(图中显示为末音节总是在纵轴的最高点上);第二图是听觉感知到的较大的韵律单元,其末音节的时长均短于单元内部其他音节(图中显示为末音节总是位于纵轴的最低点上)。

图3 韵律短语(PPh)模块之音节时长规整系数

图4 呼吸群(BG)模块的末尾短语之音节时长规整系数

总之,根据不同的语料、不同的理论框架、不同的术语所做感知韵律分级及其声学体现都说明,感知上同为强度较大的韵律边界其实在韵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末字韵母有较大的延长(没有无声段或无声段很短),下面简称“延”或“延宕”;另一类是末字韵母缩短加上较长的无声段,下面简称“停”或“停顿”。两者合称“停延”。王蓓(2002)的研究表明,“延宕”不是听觉上较大的韵律单位边界所专用的,而是因韵母延宕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分别对应听觉上的三个级别的大小单元;“停顿”却只对应于三级强度的大的听觉单元,是较大韵律单位所特有的边界。本文的讨论只涉及三级及其以上听觉强度单元的韵律表现。

实际上,“停”是比“延”更大的韵律单位。在郑秋豫(2005)的模型中,“呼吸群”(讨论语法时她称作“短语群”)是韵律短语之上的更大韵律单元;王蓓(2002)在讨论更大的信息单元时也触及“停”是比“延”更大的韵律单位的问题,我们将在4.4中介绍。

4.2 停延与语法单位的对应

语法单位在王蓓(2002)文中指小句以下的单位。她给出的语法单位与停延的关联数据如下:

表1 语法成分对应的知觉等级次数

作者指出,韵律(知觉的)单位等级与语法单位等级有同级占优的对应关系,体现为对角线上的数据是同行中最高的;但对应又不是绝对的,体现在较小的语法单元可以与较大的韵律单元对应。比如,语篇中的单个词或单个短语也可以对应一个语调短语。表中的“小句”只对应最大级别的停延(语调短语)。看来,作者这里的“小句”是指语篇小句,具体来说是对应于语篇中的逗号单位。

4.3 停延与语篇单位的对应

停、延的区别体现在比语法单位更大的语篇单元(王蓓称之为“信息单元)”的边界上,下面是王蓓(2002)的相关数据:

表2 五种大尺度信息单元边界前音节时长(ms)

表3 五种信息单元边界处无声段的长度(ms)

作者指出,前一个表的等级方差分析(Kruskal and Wallis方差分析)结果是:五种大尺度的信息单元间边界前音节的时长差异显著,H=49.53***, P<0.001。通过多重比较,小句与单句相比,边界前音节时长差异显著;而单句、复句、段落和节之间,边界前音节时长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小句的边界处、边界前音节的时长最长,其他更大的信息单元间边界前音节的时长没有显著差异。

后一表的等级方差分析(Kruskal and Wallis)结果是,五种信息单元边界处无声段的长度间差异显著,H=349.56***,边界等级越高,无声段越长。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术语“小句”“单句”“复句”,是在房玉清(1992)的基础上修改确定的,与房所说的“半停顿”和“全停顿”有关。“半停顿”是指“最后一个音节带拖腔,或带‘啊、呢、吧’等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书面上用逗号、顿号来表示”。“全停顿”是指“较长的静默,或者最后几个音节加快速度,书面上往往用句号、分号、问号和叹号来表示”。可以看出,前者相当于本文的“延”,后者相当于本文的“停”。

也即,表中的“小句”指末尾有半停顿的单元,“单句”指仅在末尾有全停顿且中间没有“半停顿”的单元,“复句”则是指末尾有全停顿且中间有一个或多个半停顿的单元。小句、单句、复句均与语法结构是主谓残缺(零句)还是主谓俱全无关。

总之,王蓓(2002)所说的信息单元与语法单位或语法结构没有关系,而与本文所说的语篇单位是一回事。

王蓓(2002)根据一定规模语音语料库的统计所得出的数据我们认为应该是可靠的,与我们的语感也很符合。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延”和“停”这两种韵律区别是有区分汉语语篇不同层级单位作用的——汉语语篇最小单位(“逗”,或称“小句”)右边界出现的韵律特征是“延”,而次小(“句断”,或称“单句”)及其更大单位右边界出现韵律特征是“停”。

4.4 延与基于语用范畴的语篇单位的关系

不少学者认为,汉语口语中同样的一段意思,停延的位置和大小却往往因人而异,书面上的逗号、句号也同样;因此停延和标点都不宜作为判断语篇单位分界的形式标准。我们的意见却不同。

书面汉语的逗号基本上都体现为口语中的“延”,因此下面一并讨论。

我们认为,如果仅从语法、语义上着眼,是否放置延宕或逗号确实好像没有别义的作用;但是就语篇单位的层级来说,其对于语用范畴的表达却是有明显的区别作用的。比如:

(4)张三战战兢兢de敲了敲那扇木门。

(5)张三,战战兢兢de,敲了敲那扇木门。


(4)例中没有逗号出现,韵律上是仅在例末出现一个“韵母缩短+无声段型”韵律边界,全例是一个中间没有半停顿的仅末尾有全停顿的语段。而(5)例中出现了两个逗号,对应在韵律上就是例中有两个“韵母延宕型”韵律边界,末尾有一个“韵母缩短+无声段型”韵律边界,全例是中间有两个半停顿加末尾有全停顿的语段。

两例的语法语义确实差别不大,但从语用角度看,话主想要向受话传达的语用信息是不一样的:例(4)是话主想告诉受话一个“话题-说明”,“战战兢兢”只是作为张三敲门时的伴随状态,而例(5)却是话主想告诉受话两件事,是关于话题“张三”的两个说明:一个是张三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另一个是张三敲了门。也即张三在敲门前就处于“战战兢兢de”状态了,敲门时仍保持着。话主用增加口语中平拖型延宕语调或书面上逗号的分段来表达上述区别,而受话也根据平拖型延宕语调和逗号的分界来获取话主想表达的上述区别。

4.5 停与语用范畴的关系

韵律上的平拖型延宕语调只用在话主对一个话题的多个说明还没有结束的位置上,与逗号有较好的对应;如果所有的说明都已经给出,就要用停顿型语调了。比如上面(4)(5)两句的末尾用的都是停顿型语调。韵律上的停顿型语调与书面标点的对应比较复杂,我们将在下节专门讨论。

4.6 两类停延对应于汉语语气语调的下级分类

沈炯(1994)指出,汉语四种语气所关联的语调表现为句子的调尾部分的语调走向,而其走向可以分析为两对韵律特征。比如陈述语气的语调表现为:1)调尾开始处有高音线骤降,2)调尾开始至句末的整个段落的低音线逐渐下降。与陈述语气相对立,疑问语气则表现为:3)调尾开始处的高音线只有不明显的渐降,4)调尾开始至句末的整个段落的低音线逐渐上敛。比如在语段“赵发庆半夜了教育”之中,陈述和疑问语气的对比一方面体现在“去”字在1)和3)的不同表现上:陈述语气的“去”的51调的5会较前一韵律单元中“半”或“夜”的5突然降低许多,而疑问语气的“去”的高音点5较前一韵律单元的5只有很小的下降;另一方面集中体现在句末“部”字2)和4)的不同表现上:陈述语气时句末“部”字声调的5和1之间的音高差距大,1下降得很充分,而疑问语气时句末“部”字的声调却好像压扁了似的,1的音高上敛使1与5的距离变近。劲松(1992)、江海燕(2004,石锋指导的博士论文)、林茂灿(2004、2005)则认为汉语句子语气主要的区别性特征是句末音节的高低和曲线斜度。以上两派的意见,沈炯的模型更加准确但计算相对复杂且无法处理平调,劲松等学者强调对立而在细节上不够准确,但末音节声调的音高和斜度的计算比较便于操作。

本文讨论的“延”与“停”的区别,不改变陈述/疑问等主要的语气对立,而是反映出这些主要的语气都还可以有结句和不结句的下位区别。比如上面所举的陈述或疑问的“赵发庆半夜了教育”,都可以有不结句的情况。陈述语气的复杂句“赵发庆半夜了教育,才把问题解决了。”逗号前的“部”比起单独结句时句号前的“部”,韵母要有明显延长,下降的坡度有明显降缓。而疑问语气,如果是自问自答型的非结句的疑问,如“赵发庆半夜了教育?他这个人,不太可能呀!”前一半虽然也用问号,但这种自问答中的问的疑问强度较弱,“部”字低音线的上敛明显不如典型的疑问,韵母的长度明显地增加。

也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仅仅陈述语气,而且疑问、感叹等语气也都有以“停”“延”为标记的结句、非结句两种类型: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非结句时用的是平拖延宕型语调,结句用的是音域展敛明显且后有较长无声段的停顿型语调;非结句、结句两种语调分别标志出汉语逗和句断这两级语篇单位。

总之,较强的平拖延宕型的韵律边界和书面上的逗号,是汉语语篇的最小单位“逗”的形式标记,它们的放置反映了语篇话主的表达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