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语篇最小单位的定义和根本属性
3.1 定义
我们把对汉语语篇最小单位的定义分为根本属性的、形式的两个方面。本节只讨论有关根本属性的定义。
从根本属性上看,语篇最小单位是语用层面的最小线性单位,也即它是进入具体言语交际(包括书面形式)的、承载了以具体交际的话主定位的时间、空间、话主角色/立场/意图/语气/口气等语用范畴的最小线性单位。
3.2 跨层面单位
我们同意语法单位、语用单位有性质的不同,属于不同的层面。但又认为,不同层面的单位并非截然判分而是彼此有关联的——高层面单位的形式方面由低层面单位的组合来体现。也即,高层面的最小线性单位,其形式上的构型一定大于低层面的最小线性单位,从而可以与低层面上较大的单位大致重合而形成与两层面上大致重合的接口单位。这些有跨层面关联的接口单位,是语言系统中重要的枢纽性单位。
比如,语法层面单位的性质是音义结合体,音系层面的小单位虽然具有区分音义结合体的功能,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同时,语法层面的最小和次小线性单位(语素和词),其音形的长度一定小于音系层面的最小线性单位(音段)。但语素音形或词音形通常会与音系层面较大的单位形成常规关联:汉语的语素音形与音系层的音节大致重合,英语的词音形与音系层的韵律词大致重合。这些有跨层面关联的单位——汉语的音节-语素、英语的韵律词-语法词,构成各自语言系统中音系、语法两层面上特别重要的枢纽性单位。
所以,本文的立场是:1)语法单位与语用单位性质不同,但语法、语用两层面可有跨层面的接口单位。2)语篇最小单位属于语用层面的最小线性单位,所以必定具有语用范畴承载体的本质属性。3)其所承载的语用句法范畴,必定会在语法层面或更下面的音系层面、书写层面上有形式的体现,语用层面的最小线性单位也会与低层面上的某级单位大致交汇,形成跨层面的枢纽性单位。
王洪君(2010/2011)提出,与英语不同,现代汉语没有形态,无法从语法上定义“定式动词”,因此只能从更加基本的“以语篇话主定位的交际场景或话主的意图/语气”等语用范畴出发,观察这些语篇层面上最基本的范畴在更低层面上的形式体现,如韵律上的体现、文字文本上的体现、语法虚词或结构上的体现等等,找出其中的跨层面的关联规律,特别是要注意它们是否形成了跨层面交汇的单位边界。如果发现了有跨层面的规则性关联,则其形式方面,也即其韵律特征、文本符号、语法标记,就可以作为定义现代汉语语篇基本单位的形式标准。
王洪君(2000/2011)还特别强调,与低层面单位形成交汇关联的语篇单位,由于形式上边界明确,具有封闭性,所以会形成母语者心理上的自然单位。比如,语篇单位如果同时是韵律上某类语调的单元,或书面上的标点段,或语法上的主谓结构,就更有可能与母语者心理上的单位对应。同时,这些低层面的形式特征,对于计算机自动切分来说,也会成为方便操作的依据。
3.3 命名
赵元任(1975/1992)曾经指出:“研究现代语言学的学者都同意,对于所研究的对象语言,不应该刻意去寻找我们从前就碰巧会说的那种语言中十分熟悉的东西,而应该努力确定我们实际上碰到了什么,并给它们以适当的名称。”如前所述,赵元任、朱德熙等早已指出,汉语语用层面上常规的最小单位在语法构成上与英语小句差异巨大。曹逢甫(1979/1995)则指出了汉语语篇的次小单位(他称做“语段”)与英语句子有巨大差别。因此,为了方便讨论汉语最小、次小两级语篇单位在韵律、书面、语法三层次上的反映形式,也为了方便与英语的语篇小句、语篇句进行比较,下面我们先用汉语传统所用的“逗(原用‘读’字)”和“句断”来分别称说汉语语篇的最小和次小单位;最后再确定它们合适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