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小结

一问一答是最典型的语言互动,汉语和英语在答问方式上的差异是一个重大差异,根本差异。英语靠语法的“肯定和否定”来运作,而汉语靠“同意不同意”的方式来表述。汉语的这种答问方式体现语言是以指称为根本,因为“同意不同意”在逻辑上是靠“真和假”来运作,而判断真假既对陈述的“事”也对指称的“物”,归根结底是对指称的“物”, “事”就是抽象的“物”。跟英语不同,汉语的名词直接就能做各类指称语,因此汉语的名词就是指称语,没有一个“实现”或“转化”为指称语的过程。“指称语”属于用法范畴。

过去说“英语是语法型语言,汉语是用法型语言”,这种说法是基于“语法是语法,用法是用法”这种两者分立的范畴观,它无法同时说明语言在两者关系上的共性和差异。西方的范畴观是甲乙之间要么分要么合,视“甲乙分立”为常态,“甲乙分立”才是两个范畴。他们忽视甲乙之间既分又合的“甲乙包含”关系,而确认这种包含关系,并用来解释语法和用法的关系,有利于实现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中国哲学和中国话都体现中国的范畴观是视包含关系为常态,“甲乙包含”就有两个范畴。中西方的两种范畴观各有其存在的价值,是互补的。

参考文献

曹逢甫2004 《从主题-评论的观点看唐宋诗的句法与赏析》, 《从语言学看文学:唐宋近体诗三论》,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49-96。

陈平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中国语文》第2期。

高松2013 《真理之争——胡塞尔与弗雷格论“真”》, 《哲学研究》第5期。

黄师哲2008 《语义类型相配论与多种语言形名结构之研究》, 《汉语学报》第2期。

李子玲2014 《<论语>第一人称的指示义》, 《当代语言学》第2期。

刘丹青(编著)2008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丹青2012 《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一例》, 《语言研究》第4期。

刘探宙 石定栩2012 《烟台话中不带指示词或数词的量词结构》, 《中国语文》第1期。

陆丙甫2005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上、下)》, 《当代语言学》第1期、第2期。

启功1997 《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

沈家煊2007 《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 《汉藏语学报》第1期。

沈家煊2010a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分合》, 《中国语文》第5期。

沈家煊2010b 《我只是接着向前跨了半步——再谈汉语的名词和动词》, 《语言学论丛》第40辑。

沈家煊2013 《谓语的指称性》, 《外文研究》第1期(创刊号),1-13。

司富珍2013 《“简约”之问》, 《语言科学》第5期。

游顺钊2014 《视觉语言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张伯江2013 《汉语话题结构的根本性》, 《木村英树教授还历纪念 中国语文法论丛》(日),白帝社。

张东荪1938 《思想言语与文化》, 《社会学界》第10卷(6月),节选载《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

张和友 邓思颖2010 《与空语类相关的特异型“是”字句的句法、语义》,《当代语言学》第1期。

张和友 邓思颖2011 《空语类的允准及普通话、粤语话题类系词句的句法差异》, 《语言科学》第1期。

赵元任1968 《汉语口语语法》,1979 年吕叔湘译本,商务印书馆。

Arbib,Michael 2012 How the Brain Got Language:The Mirror System Hypothes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ybee, Joan 2005 The impact of use on representation: Grammar is usage and usage is grammar. Keynote speech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Published in 2006 as From usage to grammar: The 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Language 82(4):711-733.

Chao,Yuen Ren 1948 Mandarin Prim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o,Yuen Ren 1959 How Chinese logic operates.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1, 1-8.Also in Anwar Dil(ed.)1976,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Essays by Yuen Ren Chao.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50-259.

Chierchia, Gennaro 1985 Formal semantics and the grammar of predication. Linguistic Inquiry 16/3:417-443.

Chierchia, Gennaro 1998 Plurality of mass nouns and the notion of “semantic parameter”. In Susan Rothstein ed., Events and Grammar. Dordrecht/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3-103.

Diessel, Holger 2013 Where does language come from: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role of deictic gesture and demonstratives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Language and Cognition 5/2-3:239-249.

Haiman,John 1985 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pper,Paul 1987 Emergent grammar.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3:139-157.

Kita,Sotaro(ed.) 2003 Pionting:Where Language,Culture,and Cognition Meet.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Publication.

Morris, Charles 1938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In Neurath, Otto, Rudolf Carnap,&Charles Morrris(eds.)1939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Unified Science.Chicago:Univrsity of Chicago Press.

Sperber,Dan&Deirdre Wilson 1986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