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张庆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理念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部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把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在各个学科贯彻实施。这是研究性学习首次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此,教育部于2001年3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在历史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为便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大纲在最后还附有“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列举了与古今中外历史有关的22个研究性课题。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这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历史学科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最传统的学科。越是传统的社会越是希望后代继承传统。历史作为承接传统的学科,历史教师更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习惯于满堂灌输,形成了教师“讲”学生“记”,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讲到底的“一统天下”。要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不得不放弃一往教学中保守的东西,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新的姿态、新的角色接受新的选择与挑战。

一、理念的更新是角色转变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世界著名的未来学习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名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中强调:要以创新的学习来取代维持性学习。美国国家教育中心于1998年规定各科学习的国家标准,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要靠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检验。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它意味着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这一倡导源自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其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以造就智力超群的科技精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视角转向研究性学习,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更多地体现人本精神,凸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将学习跟社会生活沟通”的实用主义社会价值观,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它将学习目标定位在培养“完整的人”,而将“探究性”“创造性”和发现视为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相存在,个性的发展应是今天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其内容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和科学世界,强调知识的整合,而不应该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应防止强调普遍化的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学习模式。而是主张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种学习活动模式不是历史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与他人合作相处的精神,有利于养成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的冲击

历史研究性学习以一种全新型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或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受到冲击和挑战。

(1)研究性学习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和权威的垄断,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借助他所拥有的知识在学生面前胸有成竹、居高临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研究的许多问题远远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如陕西师大附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究的戏曲之祖——秦腔,碑林书法艺术的价值等选题,即使是生活在西安的历史教师未必对这些问题有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教师失去了专业知识的优势,教师反过来要向学生学习很多东西,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角色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

(2)教师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以往学校中只有教师选择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课题和指导教师。教学理念过时,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质量不高,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面临落选淘汰的危机。

(3)教学不得不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历史教师只教历史学科内容,基本上单兵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科研方法、各种跨学科专业知识、边缘学科知识、论文撰写、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合作。

三、研究性学习中历史教师的新角色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并懂得如何从事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倾听学生的要求,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做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创民主和协的气氛。教师在教学组织中要做到“四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但这里的指导与以往指导不同,以往指导主要是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上来,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各不相同,课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指导的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信息资料来源。教师给学生的是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但同时需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在形式上摆脱了学科课程的传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写出论文报告,进行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觉规划和自主设计,但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其教育效果则难以达到。另外,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在于能出多少研究成果,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过程之中,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中完全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因此,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是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关键。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形态的特征,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指导,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

3.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出去搞社会调查,要上网查资料,学生的活动带有很大的流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如果缺少了必要而有效的管理,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组织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说,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制定管理措施,即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制度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的优势,建立一套学生管理网络,采取逐级管理制。就每个班而言,班长总领,下设若干小组,每个组都有一个组长。每次活动都有记录,每个阶段都要考核。学生一般不能脱离小组自由活动,也不可能单独行动,特别是在刚开始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养成他们自我管理的习惯,并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保持下去。当然,仅靠学生自我管理还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能力有差异,且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自觉地做好该做的工作,这就需要有一套外部管理机制,即从宏观上加以监督和调控。

4.教师是协作者

原有的教学是单科教学,各学科都是独立的整体,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各学科老师只需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业务上的交往。而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多种能力,使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封闭型为开放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集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型课程,内容涉及社会、历史、科技、自然、生活、宗教等方方面面,只要学生觉得有研究价值,具备研究条件,都可以去研究。然而,教师毕竟不是全能的,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即使知识再丰富、再渊博,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种知识结构的局限决定了教师必须合作。如:语文老师擅长于指导撰写开题报告,数学老师精于数据处理,英语老师长于英文概要。各指导小组的教师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组织管理的,有负责情况记录的,有指导上网查询的,有每次活动确定总体目标的。在这里,一个指导小组就是一个整体,每个老师都是小组的一个成员,大家考虑的都是整个小组的情况,遇到问题也都一起商量解决。

当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的合作对象也包括学生,即教师是他们研究的协作者,学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教师帮助协助解决。如学生研究中不懂的各种方法、学生实验所需的器材设备、学生外出调研所需的证明材料等等。总之,教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切有利于研究的服务。

至于说到家长,教师也须做好协调工作。对这门新兴的学科,有的家长并不理解,他们反对孩子搞研究,搞调查,不为别的,就怕影响了孩子的学科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最后说到与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协作,这也是这门课特有的。学生要外出调研,要走向社会,他们没有经验,没有社会阅历,调查时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出面帮助解决。

5.教师是研究者

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须是研究者,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与科学研究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任务。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在充分了解别人做过的工作和得到的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别人没有涉入的未知领域的规律。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研究的是学生。课程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愿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如下研究:如何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如何教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获取信息;如何教会学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小组的能力确定适合于他们的课题;要研究学生课题研究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克服困难;要研究学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最适宜时间,既要让学生的课题研究顺利,又要保证学生的学科学习不受影响。最后,教师还要研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流程和实施规律,探索指导学生的不同的课程模式。

四、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角色

面对研究性学习的新要求,历史教师应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和完善自己。按照研究性学习新的需要来转换角色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创造性地处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的能力;(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组织能力;(3)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与历史学科整合的能力;(4)发展性、教育性、激励性评价学生能力;(5)进行教学分析和反思,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能力;与教师协作,与社会相关人员协作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和实践中历史教师会与学生共同提高,而且还能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这样的历史教师才不会落伍。

2.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内外资源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丰富研究性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变得易学,使学生乐学。此外,应该了解与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联系密切的一些网站,如中国基教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学历史教学网、历史资源网等。

历史教师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还包括:(1)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和情感、兴趣,包括学生在影视中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历史知识;在以往的学习中获得的历史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点等。(2)学校内外的历史遗迹、遗物、具有纪念性的建筑、图书馆、网站等。(3)社区内的历史遗址、博物馆及相关工作人员等。(4)最新的考古成果报道。(5)历史主题类的电影、电视等。

3.创造性地发挥教材作用

研究性学习还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围绕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应追求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往我们的历史教学往往偏重第一个目标,我们应该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审视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中,我们仍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深入钻研历史教材。这种钻研不是从深度着眼,而是从广义入手,即考虑:哪些内容可以引发知识综合运用;哪些内容可以和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科学技术相联系。要形成强烈的教材开发意识,可以少看或不看教参,免受固有的套路的束缚,力争独立自主地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教学中听取学生意见或建议,让学生有兴趣有疑问的知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和学生思考讨论的热点。

4.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在于问,研究性学习中应培养和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研究性活动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会产生疑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上的真正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设置一些有梯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以教师讲授和提出问题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提出问题和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主,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转变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

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变,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才能不断适应新世纪教育激烈竞争的需要,历史教师才会与时俱进,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张庆华,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陕西师大校外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