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改进对提升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苏争艳


21世纪伊始,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着这一浪潮,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走过了16年的历程。这期间,历史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历史教科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在继承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系统地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特色,兼具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和教科书关系最为密切的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也经历了专业素养快速提升的阶段。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使用教科书,鼓励教师准确地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进展,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对历史教材“再开发”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理念和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在十余年的课程实施中,伴随着新教科书的使用,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一、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科书的继承与创新

出版业认为教科书的“半衰期”基本为10年。因此,每隔10年左右历史教科书就要进行一次修订或新编,不过,并非每次编写的要求都一模一样。有的时候只是增添一些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删去一些陈旧的内容而已,有的时候却需要在编写理念上有大的改革,展现与过去相当不同的面貌。“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也不是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学生凭借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如何编制出一部既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又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的历史教科书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为此,业内人士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近年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几套历史教科书,正在全国各地使用。纵观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在教科书的功能、内容选材、知识体系和表述方式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创新。

1.历史教材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材观与过去比,具有以下变化:一是从“教科书为本”走向“课标为本”,教科书不是教学与考试的唯一依据,教科书不是知识的化身,教科书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是教科书从“重复的多本化”走向“创意的多样化”,体现出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的必然趋势。三是从狭隘的教科书走向丰富的课程资源,甚至包括了生活经验的资源和多种多样的课外资源。由此可见,教材对于教师而言,是教本;对于学生而言,是学本。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中学教师基本走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从教教科书到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最后到创造性、个性化地使用教科书进行历史教学。即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整合重构。这个层次的教师已树立起牢固的课程观,以课程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去,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他们代表着新课程实施的方向。

2.教科书内容选材的变化

知识内容是教科书的基本载体,教科书所承载的教学理念最终要通过内容反映出来,因此,内容选材是编写教科书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新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材上反映了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另一方面,内容选材也体现了学科特点和中学教学的实际。

(1)内容选材的基础性和教育性原则

新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材上注重基础性与教育性。所谓基础应该是那些史学界公认的、能够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主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其学术观点,而不是编者的一家之言。当然这些内容也应该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即符合中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所谓教育性应该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两个方面。本国史的内容重在培养民族精神,世界史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

(2)内容选材的时代性

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在内容选材上增加了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学术研究的成熟的研究成果。

(3)内容选材的现实性

加大了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谈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时,适当地提及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在谈到现代主义绘画艺术时,也鉴赏了一些当代流行的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在阐述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时,选择汽车、火车、电灯、电话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4)内容选择的人文性

加强选取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所谓人文素养,一方面指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如,健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等;另一方面是指要能正确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因此在希腊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上选取了一些内涵深刻、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案例。

3.教科书在课程实施中地位的改变

新课标将教科书、教材以及历史课程资源三者的关系表述为“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以及“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十分清楚地分出了三个概念:“历史教科书”“历史教材”和“历史课程资源”,而这三个概念一个比一个大,三者形成了同心圆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历史教科书,扩大一些是历史教材(应当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等一系列围绕教科书的辅助用书等),再扩大一些就是理念丰富、形式各异的其他历史课程资源。显然,新课标力图通过改变把历史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状,来改变那种将教科书神圣化导致教学方法僵化的做法,倡导教师要拓展课程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

4.教科书使用状况的改变

新课标指出“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在一个课程标准下“求同存异”,但由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者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同,其材料的选取尺度不同、教材中反映的侧重点不同,也许有些结论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依据课程标准而制定的“教学要求”甚至“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几乎都在关注各种不同版本教科书中比较趋同的内容作为教学要求及考核评价的范围。

从各地教科书使用的情况来看,教师使用现行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在完成课程目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新课标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并没有完全避免专业化的倾向,如“历史必修一”中的“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此类专题式的要求,应该是对历史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的探究课题,留给中学老师和学生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中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其二,不少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过去教科书的基本线索来指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的线索、体系,新课标促使他们改“线索性思维”为“专题式思维”,这其中的过渡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

教科书的“神圣”地位依然存在。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课程观转变的问题,也许还有不少其他客观原因。中国地域广博,地区教育差异大。对广大的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般学校的师生来说,历史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就是他们手中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老师的专业化素养底,各种类型的考试与教科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又回到把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老路上,教科书的“神圣”地位依然普遍性地存在,这些地区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继续走老路的现象也是有的,离课程改革预想的目标有一定差距。

二、基于新教科书使用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十余年的课程实施中,伴随着新教科书的使用,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提升,但是按历史教师专业化的水准来要求,我国的历史教师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中学历史教师的现状

第一,教师学历偏低。我国175828万初中历史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0.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4.18%,而在168725万高中历史教师中,学历合格的只有68.43%。也就是说,有近乎半数的学生还处于学历没有完全达标的历史教师的教育之下,历史教师的学历水平亟待提升。

第二,部分历史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历史教师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历史教学涉及历史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历史教学论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等等。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课本知识进行,没有有效进行知识拓展,说明其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还有的历史教师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知识结构存在陈旧性的缺点。

第三,部分历史教师缺乏教育研究精神。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困扰,目前部分历史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历史教师缺乏研究精神,研究能力不强;还有的历史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大学教师或科研机构的事,与己无关;也有的历史教师将教育科研曲解为研究仅仅是写论文和做报告;等等。

第四,部分历史教师专业规划意识薄弱。部分历史教师缺乏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意识,仅仅把教学工作局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第五,部分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效果不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知识、信息大量产生,人们对教育和历史学科功能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随之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都将会发生变化,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

2.提升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但是国家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进步的关键,而且是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历史教学的理念、方式方法、策略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更好地用好历史教科书,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只有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才能提高整个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学历史教师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学科内容知识,即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框架和学科进展;2.课程知识,即课程组织、设计、编制等多方面基本知识;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即如何将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组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4.有关学生及学生特性的知识,即教师所教年龄段的学生的一般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关于每个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学习风格等教育心理学知识;5.教学机智,即教师根据实时实地,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果,里面往往体现着教师个人的经验与机智;6.教师个人的科研方法和治学策略。

3.如何通过教材的使用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到人格追求,逐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得到确立和提升。

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的角色也逐渐由一个单纯的课程实施者向重构者转变,这些理念的普遍认可,在理论上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权力,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奠定了基础。教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组、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科书的个体化超越?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我们倡导“中学教师即研究者”,鼓励历史教师将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发现研究的问题,在问题的研究中提升专业素养,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研究带动教学的进步,进而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的素养,从非专业化的经验型教师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

教科书对于教师而言是教材也是“研材”,我们建议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第一,基于教科书的相关历史知识的阅读。通过阅读与教学积累、丰富和升华自己的知识,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基于教科书教学的基础上反思教学方式。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第三,整合多种资源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科书。增强教师与教科书的深层次互动。第四,基于校本教科书编写,进行历史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经过一定时间基于教科书的研究与教育实践,教师们将经历由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反思的成长。在塑造教学风格的同时,提炼出个体历史教育哲学思想。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历史教师成长路径,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出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促进中国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进步。

总之,随着教科书编写观念、内容、地位的改变,教师对教材使用观念的变化,教科书不仅是主要的教材,更是学生的学材和中学教师进行科研的研究材料。加强对教科书的使用与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教科书的资源性、功能性以及研究性价值的认识与利用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我国有关历史教师运用教科书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主要是从教学的维度加以展开,尚不足以清晰地揭示教师在教科书使用中专业素养提升的指导模式。有待于今后对广大历史教师的实际状况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方可为新课程改革的进步和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有意义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