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病案举隅
案1 患者,男,26岁,2014年3月12日就诊。患者3年前因公外调至南方某省,后渐现纳少不馨,胃胀,口干饮水不解,伴体倦懒动,大便干。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关滑。平素易感冒。辨证为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祛湿。处方:藿香10g,厚朴10g,杏仁12g,砂仁打碎10g,法半夏10g,木瓜15g,茯苓15g,太子参15g,枳壳12g,瓜蒌30g,神曲15g,莱菔子15g,生麦芽15g,陈皮10g,连翘10g。7剂,每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分服。
按:患者体弱,调迁南方,脾胃易受湿困,而见纳少不馨、体重、乏力等。湿阻中焦,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见口干渴,饮水不解,大便干结。参以舌脉,以六和汤加减健脾祛湿双调。另加枳壳、瓜蒌开润肠腑,神曲、莱菔子、山楂健胃,陈皮理气化湿,连翘清透郁热。全方从湿邪、脾胃入手,芳香开胃,健脾化湿浊,效果明显。
案2 患者,女,66岁,2013年11月26日就诊。患者口干渴2月余,饮水难解,饮后即如厕,尿清长,伴体倦乏力,微恶风寒,汗出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暗,苔灰黄,脉弦细。否认糖尿病病史,尿常规示葡萄糖(-),尿潜血(++)。辨证为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之证。治以益气健脾,清热祛湿。处方:藿香10g,厚朴10g,杏仁10g,砂仁打碎6g,法半夏10g,黄连6g,木瓜15g,茯苓15g,太子参20g,炒白术20g,白扁豆15g,炙甘草6g,陈皮15g,芦根15g,滑石15g,旱莲草15g。7剂,每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分服。
按:口干饮水不解,脾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焉。”饮入于胃,上输于肺,脾气不能散精至口舌,而干渴难解。汗多,小便多,饮后即如厕,为脾虚水液难用所致。故以六和汤健脾助其布散津液,化生水谷精微,充分利用饮食物,濡养机体,提供所需动力。同时,以芳香祛湿药物解除湿性重浊困脾之象。另外加黄连清热燥湿,滑石配甘草成六一散以祛暑湿,芦根既能清热化湿,又可以生津润燥,旱莲草滋肝肾之阴,且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