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互联网时代的认知革命与媒介沟
如前文我们一再强调的,互联网认知革命从本质上讲又是一场深刻的人类情感、思想、观念、意念、意识等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认知革命的根本在于人类学会了讲故事,能够共同相信和共同合作,强调人类拥有八卦、虚构、幻想等讲故事的能力,陌生人依据共同想象与共同相信就有实现大规模合作、快速创新并带来人类发展跃迁的可能性,就可以在合作基础上不断创建出各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国家、民族、种族等各级各类组织只不过是人们深以为然的想象的共同体。互联网认知革命提供了各种信息的快速交互迭代,为讲故事与共同相信、共同合作乃至共同行动、共同改变多措并举、并行不悖提供了可能性。
生命传播正是在互联网认知革命基础上提出的。生命传播中的认知叙事重点阐释的不是文本作品本身,而是强调在时空中的叙事场域。人们认知叙事的能力在与文本发生密切关系的同时,读者的“诞生”又是以文本作品的“死亡”为代价的。我们一旦从文本作品叙事中跳转出来,就会发现作者与读者的间距、疏远、间离,读者与读者间的疏离甚至对立。在罗兰·巴特看来,读者是“无历史、无生平、无心理的一个人;他仅仅是在同一范围之内把构成作品的所有痕迹汇聚在一起的某个人”,这里所谓的“痕迹”是众多文本作品在生命传播中对“某个人”的作用,无论读者以何种姿态出现,他或她已在意念、意识上受到他者无形或有形的影响,读者实际上已成为读者间的叙事乃至欲望、情感、情绪的想象的共同体,生命传播就是这种痕迹、情感、情绪、想象、欲望的流动与互变。
在信息交互中,互联网有机体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作为读者的个体,读者的解放是以作者的消失为代价的。正如罗兰·巴特所言:“古典主义的批评从未过问过读者;在这种批评看来,文学中没有别人,而只有写作的那个人。现在,我们已开始不再受这种颠倒的欺骗了,善心的社会正是借助于种种颠倒来巧妙地非难它所明确地排斥、无视、扼杀或破坏的东西;我们已经知道,为使写作有其未来,就必须把写作的神话翻倒过来: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来换取。”[26]
作者从“在场”转为“缺席”的原因是多样的,如文本本身就是词与物的符号在多维空间中的编织物,文本自身随着读者阅读的选取而进行着任意的跳转和拼贴。作者的逐渐消隐、隐匿、缺席、远离,抽离出作者写作的时空,陷入或沉浸在读者自我的时空中,任由文本多维叙事摆布,文本在“作者已死”的情景中获得了“永生”。
互联网生命传播在让具体文本获得解放的同时,文本与文本间的游牧、互文、盗猎等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超文本。认知叙事在读者间展开的同时,产生相信或不相信,其深远的意义仍然在于推动着一场场的认知革命,它拒斥僵化、固守的理性、规则与原则。超文本犹如因陀罗网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以及表达行动的思想、观点、动力、合作等的来源,其内容、意义在多维时空中冲突对立而又延绵不断、无边无际,在超越个体时空的更大范围中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凝聚信任,帮助人们抵达和合共生、守正出新。
对互联网认知革命以及身处其中的生命传播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麦克卢汉所言的“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媒介延伸的是人类器官与感官的功能,生命传播强调的就是互联网时代人类情绪、情感、欲望等在交流互动中的意义和作用,它们已深深嵌入并生成人类叙事的真正视阈与能力,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态度、行动与改变。
人类对自我感官、意识的了解和运用属于互联网认知革命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我们每个人自我的体验与探索。然而在这一领域,麦克卢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自我认知中存在着自我催眠的形式,并提出“自恋式麻木”的概念,即人的感官、器官在延伸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似乎都要在受到影响的区域实行自我保护的麻痹机制,把它隔绝起来,使它麻醉,使它不知道发生的东西”,“凭借这种综合征,人把新技术的心理和社会影响维持在无意识的水平,就像鱼对水的存在浑然不觉一样”,因此,“就在新媒介诱发的新环境无所不在,并且使我们的感知平衡发生变化时,这个新环境也变得看不见了。”[27]克服自恋式麻木机制,每个人都需要强大的勇气与无比的坚韧。
新媒介环境在时刻发生改变并影响到人类发展时,旧媒介建构起来的思维方式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新媒介时代的我们,很多人却浑然不知如何在新环境下调整自我的思维方式,寻找合适的交流沟通方式。旧思维方式正是新思维方式的麻醉机制,个人与组织深陷其中,迷惘、痛苦与迷失只不过是媒介形式对我们的束缚。这需要向内寻找回自我,需要反躬自问,迷途知返,探索内外的平衡认知形式,而不是为了找出确定性的答案、真理,并用这些答案与真理来指导我们。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有些学者提出知识沟、信息沟的概念,然而,媒介叙事一直隐没在人类社会交流之中而少有人能感知到它对人和社会心理、价值、制度等想象、相信的变革影响。麦克卢汉是媒介预言家,媒介对人类发展的种种深远影响在其他人还毫无感知的时候他已意识到,现今依然有很多人认为麦克卢汉一派胡言,这也正是麦克卢汉的伟大之处。
生命传播强调媒介叙事的认知与能力已成为情感、态度、观念、思想差异性的重要来源,媒介自身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别样视角,不仅帮助理解媒介内容和媒介形式,也帮助理解媒介间相互影响对社会制度、社会建制以及社会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由此,我们提出“媒介沟”的概念,目的是重视媒介本身的存在以及对媒介理解认知的差异会成为人们认知的障碍,会影响到人们的知觉、觉知。在互联网——因陀罗网中,意识、观念、思想等如鱼一样,要关注其互照与交彻中“水”的媒介性质、特性、属性等与“鱼”的关系、连接、相续等变化,如鲁迅在《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中所说:“看广告的种类,大概是就可以推见这刊物的性质的。”
媒介沟是人们媒介思维差异性的体现,其表现为交流沟通以及建立关系能力的不同。理解媒介的性质、形式、差异、特征等,让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隐匿在事物背后的事物间属性之连接与断裂、拥抱与拒斥、接纳与拒绝、延续与反转、停止与逸出等,能给我们提供一双慧眼,以旁观者的姿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悟事物间的跌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