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新闻汉英翻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国外交新闻的语言特点

中国外交新闻的语言不仅具有一般新闻语言的特点,诸如具体、准确、简练、通俗,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外交语言的特点。中国外交新闻作为对国家外交政策、立场的表达,以及对各种外交活动的描述,不可避免地会大量引用、转述或重述中外高层领导人的讲话内容和精神、中外高层领导人互致函电的内容、外交发言人的表态、中外领导人签署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或外交文书的内容概要,以及中外领导人对具体国际事件、外交事件或外交活动发表的看法和观点,表达的态度和立场等。上述这些内容无不是国家外交政策、大政方针、法制法规等的再现。因此,外交新闻的语言不仅是新闻语言,更是外交语言,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外交语言的特点。我国外交语言的基本特点,可简要归纳如下:

(一)严肃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外交语言是在外交实践的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原则、立场等政治话语的表达。我国的外交语言在阐述外交思想、表达外交立场、化解外交冲突、解决外交问题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在外交文件的签署、外交文书的撰写,还是外交表态和发言中,我国高层领导人、政府发言人或外交外事工作者在使用外交话语时都恪守严谨准确的原则,审慎思考、字斟句酌,反复思量后,才予以表达,每个词、每个字都极尽准确,经得起推敲,对表达我国外交思想、树立我国外交形象、维护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良好的外交关系,维护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利益,乃至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外交语言除了严肃准确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对中国传统俗语谚语、比喻修辞,以及诗词歌赋等的使用。例如在李克强总理治国理政的重要表述中,就多次使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口口相传的俗语和谚语,举例如下: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3]。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

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一些有利于当前、更有利于长远的事情,保证中国今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考虑更好地让机制来发挥作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做对当前有用、对长远有利的事。

援引中国古诗词也是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外交话语中频繁使用的措辞之道。例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就多次引用了中国古诗词,以便更为形象、简练地表达思想。试举几例如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我国领导人还常常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更为形象生动。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1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就多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中国在改革关键之年的施政思路,被新闻媒体誉为“巧喻妙答”[4],试举几例如下:

我想起中国人发明的围棋,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形象地讲,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

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对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来说,需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轮子就是要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比如说像ECFA后续协商。另一个轮子就是扩大相互开放。对大陆来说,尤其是要重视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

在我国领导人的外交话语中,俚语、俗语、谚语、诗词曲赋,以及比喻修辞等文学性语言的使用可谓无处不在,包括一些政府和外交工作人员在外交场合也不时地引经据典,或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情达意。文学性语言的使用,能使言语表达更为形象、生动、凝练和通俗,不仅有助于外籍人士理解,加强沟通效果,而且为严肃的外交语言平添了许多生动的色彩,使我国外交语言在严谨审慎的同时,生动形象、喜闻乐见。

(二)模式化与个性化的结合

所谓外交语言的模式化,是指我国外交语言中常常使用一些高度概括性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我国的施政纲领、政策方针等,例如“中国梦”“互利共赢”“互联互通”“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依法治国”“精准扶贫”等,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与数字紧紧相连,可以模式化为“N个X”(严文斌,2015:8),例如“一国两制”“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双目标”“三个代表”“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八项纪律”“八荣八耻”,等等。这些高度概括性的、模式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播,因此在我国政治文献和表述中频频出现,对我国大政方针的内宣和外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逐渐为外媒所接纳和引用。

我国外交话语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领导人针对我国内政外交的个性化表述。这些个性化表述不仅充分彰显了领导人的身心修养与个人魅力,而且生活化、接地气、质朴实在、通俗易懂、与时俱进,因而深得民心。例如2008年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不折腾”这一我国北方民众常用俗语因其通俗形象而引起了网络热议,迅速走红。再如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简政放权的问题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任性”一词瞬间传遍网络媒体,被广为引用,总理也因此被称赞为“很潮”“萌萌哒”。习近平主席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套颇具个人魅力的语言风格,正如《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的编者所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陈锡喜,2014:001)例如,习主席曾用“打‘老虎’,拍‘苍蝇’”来比喻坚决查处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归结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十二字;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说明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强调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引用中国古诗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阐述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等等。俗文俚语、形象比喻、古代诗词的综合运用形成了习近平主席鲜明的语言风格,备受国内民众的褒扬,也为外国媒体和民众所称道。

(三)原则性与分寸感的结合

外交语言是一个国家外交思想、外交风格、国际地位、对外关系等的体现,强权政治必然采用强权话语,弱势国家话语难免低调含蓄。我国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形成了“不畏强暴、主持公道、坚持原则、求同存异、实事求是、说话算数”的外交风格和特点(何群、李春怡,2011:39)。在外交语言的使用上,则形成了原则性与分寸感结合、义正词严与委婉含蓄并举的语言特点。在事关和平稳定、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国外交话语往往义正词严、不容异议,例如我国对台湾问题的重要表态:

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5]

但是在涉及双边或多边关系,以及处理国际问题和地区冲突时,我国则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中共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因此在外交措辞上常常显得委婉含蓄,有理、有利、有节,严谨克制,把握分寸。例如我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表态:

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我们一贯主张朝鲜半岛应实现无核化,各方应共同努力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中方认为,六方会谈是推动实现有关目标的有效机制。我们希望各方都能着眼长远,推动重启六方会谈,各方应在六方会谈框架下加强接触、增进互信、改善关系、化解矛盾,全面均衡解决各方关切,切实落实“9·19”共同声明确定的各项目标,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不懈努力。[6]

在我国的外交语言中,表示分寸感的词汇还有很多,根据外交关系的不同,外交事件的性质等,分为不同的层级,例如表达肯定的有“理解”“支持”“欣赏”“欢迎”“乐见”“感谢”等,表达否定的有“遗憾”“关注”“严重关注”“敦促”“强烈敦促”“反对”“坚决反对”“强烈反对”“谴责”“强烈谴责”,等等。我国外交语言的分寸感,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协调国际与地区矛盾、维护世界和平和谐的外交形象。

上述外交语言的特点在我国外交新闻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现。如何在外交新闻汉译中体现我国新闻语言和外交语言的双重特点,准确传递外交新闻措辞中蕴含着的我国外交政策、原则和立场,是外交新闻译者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