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原则、特征和价值

【案例导入】

美国托幼机构是丰富多样的。从渠道看,办园单位有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军队、医院、宗教慈善团体、企业和私人。从形式看,有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儿园、托儿所、日托中心、保育学校;也有计时制或咨询游戏性质的托儿站;还有一些以艺术训练为主的幼儿艺术学校。一般托幼机构招收孩子的年龄要求:幼儿园4~5岁,托儿所是2岁左右到5岁。从教育因素与保育因素的比重关系看,幼儿园的教育因素较多些。一般来说,两者兼有的混合性质的园所较多(16)

【点评】

美国托幼机构这种多样化的特点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家长的选择性强。为使家长的选择更有针对性,一些托幼机构设立了咨询服务性质的组织,一些州的地方政府机构中也设立了儿童咨询人员,为家长和举办托幼机构的单位、团体提供咨询。此外,从国家投资的角度看,多样化的办园使国家办园投资重点突出,效益显著。因为纯属政府管的(仅指经费来源)只有两部分:小学幼儿班和贫困家庭儿童享受机会均等的早期教育的各种园所。

一、学前教育的原则

学前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在向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学前教育目标、任务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在总结长期学前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学前教育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学前教育工作全过程,既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阶段,也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阶段。在课程实施阶段,既适用于教学活动,也适用于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各种类型的活动。既适用于活动计划的预设、内容的选择,也适用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活动区的设置等。总之,只要是有对儿童有影响的教育各方面、各环节、各流程等,都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学前教育除了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这些原则是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提出的,是学前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1. 保教合一

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儿童生活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儿童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保育方面很重要,这是由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

(1)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机构两大方面的工作。保育主要是为儿童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儿童精心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引导儿童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学前教育的全部内容。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由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虽然保育和教育有各自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中也渗透着教育的内容。

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保育和教育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儿童生活时,忽视随机、有意识的实施教育,结果无意识中影响了儿童的发展。这可能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思想,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可能在无形中剥夺了儿童发展自己的权利。

2.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活动。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儿童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最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1)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福禄贝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就是生动活泼的游戏。蒙台梭利说:“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以过程为导向,以乐趣为目的,以内驱动机为主的活动。”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儿童身体、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发展以及成长的重要手段。游戏活动易于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愉快。

(2)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实施的背景,还是课实施的途径。游戏所涉及的内容与儿童的兴趣相关联,与儿童的行为相关联,与儿童的主动、自发相关联。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保证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使儿童充分自主、愉快地游戏,通过游戏促进身心发展。

3. 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

学前儿童认知直觉行动性与形象性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只让儿童静坐着看和听,而应该尽各种办法,引导儿童主动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在活动中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教师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让儿童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的活动性。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儿童发展主要是通过活动来进行的。学前儿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时间,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创造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为儿童积极主动活动提供可能。

教师既要相信儿童,放手让他们进行各种活动,又要适时支持和引导,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还应鼓励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包括儿童心理觉醒水平、兴趣中心和需要、活动准备状态、习惯性行为、动机和情绪背景、学习和活动方式及其特点等。因此,研究和了解儿童状况,对于实现课程组织实施活动化具有实质性价值。

教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学前教育机构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如从类型来说,有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亲子活动、劳动等;从活动的领域来说,有健康、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活动;从表现形式来看,有听说表达类、运动类、动手制作类、小实验等活动;从组织形式来看,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2)教育的直观性。由于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特点,使得他们只有在获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事物。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的,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并发展为初级概念的。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应体现直观形象性。

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水平,运用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手段,从具体、有情节的事物向无情节的事物过渡,从实物类型的直观向图片、模型、语言的直观过渡。

教师通过演示、示范、运用范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同时,还可辅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通过具体可见或可操作的活动,使儿童比较容易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更快获得各种知识经验。

4. 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对儿童的教育要特别注重生活化,并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功能。

(1)教育生活化。生活化首先是指教育生活化。也就是说,要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例如,课程安排依照学前教育机构生活的自然秩序展开;课程内容可以依据节日顺序展开;或者依据时令季节变化规律来组织课程等。加强教育同生活的联系,要将学前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经验加以整合,不论是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的,还是在非日常生活中应该了解和认识的,都纳入到课程组织结构中加以统整。

(2)生活教育化。生活化还有一种含义是指生活教育化。也就是说,将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已获得的原有经验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在生活中适时引导,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在成人看来并不重要的小昆虫、小石子、树叶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物,都是学前儿童眼中的宝贝,教师若能对学前儿童的世界加以观察,并有效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将会使学前儿童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教育活动设计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应包括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儿童实施教育。通过帮助儿童组织已获得的零散生活经验,使经验系统化、完整化。此外,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实施等都要注意生活化。

教师必须在生活中把握教育契机展开教育,并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体现了课程组织生活化的原则。

(3)发挥一日活动整体功能。学前教育机构一日活动是指学前教育机构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儿童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等,还包括儿童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

学前教育机构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和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连贯、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无论是儿童吃喝拉撒睡一类的生活活动,还是教学、参观访问等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儿童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儿童发挥影响力的。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与学校制度的其他阶段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一)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

幼儿去幼儿园接受教育是自愿的而非强迫接受的。家长完全可以根据孩子和自己的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送孩子进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及送孩子进哪所幼儿园或托儿所。学前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学习可以很自主和自由。因故未上学前教育机构,事后家长和教师不得强迫他们进行课程补习。

(二)学前教育保教结合

学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十分迅速而旺盛的阶段,也是身体各种器官、各个系统机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期。生理上,他们骨化没有完成,骨骼坚固性差,容易受损,容易变形。他们的肌肉柔嫩,力量弱,耐力性差,容易疲劳。心理上,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活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需要和别人交往建立起关系,需要成人或年长的儿童带领他们进入社会,获取经验。在法律上,他们虽然具有同成人一样的权利,但他们无相应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0岁以下儿童属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他们当然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特别强调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的。

(三)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学前教育的启蒙性,是指对学前儿童教育要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渐进,不损伤“幼嫩的芽”,并且要促使其茁壮成长。学前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早期,这个时候,是人的生理发育、心智发展、个性萌芽的初级阶段,学前儿童开始了初步的社会化历程,面对世界,他们好奇、迷惑,并主动探索,展现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这一时期的教育,要为学前儿童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学前儿童的体力、智力、品德和情感都得到发展,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较快适应正式学习生活打基础,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阶段,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为他们提供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具有启蒙性;学前儿童自由地游戏玩耍,甚至进餐、午睡、穿衣等都是结合他们的生活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日活动来安排的,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四)学前教育的直接经验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触,进行感知和操作,获取直接经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思维。学前儿童只有通过感官和动作确切地接触到事物,才会理解这些事物。因而学前教育具有直接经验性。在学前教育中,要注意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和真实的生活情形,以帮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

三、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价值

学前教育能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美感(17)

1. 促进幼儿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了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

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

2. 促进幼儿非智力品质形成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作用。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