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案例导入】
1837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在图林根州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在这里,他的教育思想和他设计的教学工具——“恩物”在小部分孩子身上得到实践。后来,他把这个机构改名为幼儿园。
1797年,16岁的福禄贝尔按照父亲的希望,学习几何、测量,当起了森林管理员,1799年进入“耶拿大学”哲学系。1805年去葡萄牙开始教育生涯,他两次访问瑞士J·H·裴斯泰洛齐的伊韦尔东学院并在该校任教,他深受夸美纽斯母亲学校的思想以及裴斯泰洛齐家庭教育论的影响,成就了他特有的幼儿教育思想。1837年,年已55岁的福禄贝尔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同年4月,他邀请瑞士工匠紫格尔担任助手,开始为孩子制作“恩物”(即福禄贝尔教具),同时,动员家长制作教具,向家长讲解教具和手工的内容。1839年,他开设了幼儿教育辅导学习班,设置了游戏场所。1840年,他将此游戏场所命名为幼儿园,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园,福禄贝尔也为此被后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园的概念是绿色家园,是让所有生命都健康成长,使幼儿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让幼儿的生命经历变得丰富多彩,都能成为杰出人才(7)。
【点评】
作为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福禄贝尔学前教育思想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能够广泛应用,在进行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挖掘幼儿的潜力,并能成功地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产生
学前教育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从猿进化成人时,原始社会产生了。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生存延续,人类必须实现自身的生产、再生产。因此,抚养后代、保证婴幼儿存活与生长的教育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最初的学前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所有的青壮年都要为猎取食物整日奔波,以勉强维持部落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社会的人力、财力十分有限,不可能有专门的人力、财力用于儿童教育,只能由妇女和年老体弱的人在驻地周围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哺育儿童,保证儿童能够存活下来,并向他们传授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经验。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学前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8)。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固定的家庭,孩子归属于氏族内部公有,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到原始社会末期,幼儿归小家庭所有,学前教育逐渐变成了个人的事。这样,家庭教育也随之应运而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产资料公有,社会还没有划分为阶级,因此,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也是平等的。
2. 奴隶、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也就出现了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情况。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享受专人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与此同时,他们毫不留情地剥夺平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现了。
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需要培育一批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初步阅读、书写、运算能力的文化人,于是在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分期出现了。入学前的学前教育仍然在家庭中分散地进行,这和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是相适应的。当时也有人提出了幼儿公共教育和保育的思想,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3~6岁幼儿集中管教,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社会既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创办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要求。
3. 资本主义社会的学前教育
17世纪中叶,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厂手工业兴起和航海贸易开始繁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终于冲决了封建社会的堤坝。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欧洲建立起来。到19世纪初,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工业机器生产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小农、小手工业者被迫进入大工厂做工,大量妇女被迫由家庭妇女转为工厂工人,而不能在家养育孩子,养育儿童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创办学前教育机构以收容、教养工人孩子的需求被提了出来。由于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比小农经济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具备了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学前教育机构就首先在欧洲诞生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11~1858)创办的“幼儿学校”(后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他把1~6岁的婴幼儿组织起来进行集体保育,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过恩格斯的赞扬。不过,最初出现的学前教育机构多由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
从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学前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特别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的。可以说,没有大工业生产就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福禄贝尔认为,教育能发挥幼儿内在的生命力。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了一个“保姆养成所”,为了让保姆们有实习的场所和对象,他集合了村里40名6岁以下的幼儿,同时成立了一所“游戏与作业教育所”。1840年5月的一天,福禄贝尔在村里的山丘上散步,站在山顶上向下遥望,看到金色的夕阳和树木上油油的新绿,他突然大叫:“有了!就把它叫作儿童的花园吧!在这个花园里,幼儿不会受到压抑,他们可以得到自由的成长,而保姆就是施肥的园丁。”从此以后,福禄贝尔把他的幼教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在他的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福禄贝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之后,幼儿园的名称被全世界普遍采用,以幼儿园为形式的学前教育迅速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兴起。
四、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更为迅速的提高,世界性的竞争日益加剧。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开始为全社会所认识。为了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各国普遍重视学前教育,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幼儿园数量增加很快,尤其是进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更是突飞猛进地发展。法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幼儿园普及很快,入园率都在90%以上。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教育政策、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幼儿入园率差别较大,幼儿园发展速度也极不平衡,欧美国家幼儿园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2. 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为适应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家长的各种需求,学前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由私人、政府、团体、企业、教会等开办了各种托幼机构,在结构、规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相互竞争,促进了学前教育机构向着形式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组织多样化、教育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入托时间设计上,除了全日制、半日制的机构之外,还有许多入托时间灵活机动的学前教育机构,美国的假日儿童中心、蹦蹦跳跳室,英国的游戏小组等都是这种适应性很强的机构;办园目的也是五花八门,有实验性的、示范性的、家教性的,也有训练某种技能的、帮助病残儿童诊断治疗的等。各派学前教育理论百花齐放,出现了不同教育主张的幼儿园,如福禄贝尔式、蒙台梭利式、皮亚杰式幼儿园等纷纷出现。
3. 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是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师资质量就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将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提高到了大专以上水平,并实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进步,使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让幼儿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发展身体或智力的观念,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一切使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保证。
(二)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 我国近代第一所官办幼儿园的诞生
湖北武昌蒙养院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创立的。当时正值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湖南地区执掌政务,在他的推动下,兴起了倡办新式学校的热潮。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一所,聘请东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的户野美知惠等3名日本保姆经办,由户野美知惠担任园长,并拟订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幼稚园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设,专辅小儿自然职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基础为宗旨。”主张“重养不重学”,其保育任务包括健旺身体、开发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同时规定招收对象为5~6岁儿童,学制1年,收托时间为每日3小时。开设的课目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七项。《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涉及的教育宗旨和招生对象、课程规定等,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合理、进步和科学的。同时,幼稚园内还附设了女子学堂,培养幼稚园“保姆”,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保育知识。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定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为蒙养院,湖北幼稚园遂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蒙养”二字是中国的传统说法,所谓“蒙以养正”,就是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端方作为晚清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认为“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遂成为中国创办幼儿园的第一人。
湖北省立幼稚园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学校教育社会化开始迈出第一步,但它也有一定缺陷。作为清末最早创办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它完全是在模仿日本幼稚园的模式,仿照了1899颁行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保教人员也大多为日本女子,连设备也由日本购进,湖北省立幼稚园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由于当时风气未开,武汉地区官宦之家多不愿送子弟入园,入托者多为贫家子弟,幼儿教育发展相当有限。
2. 旧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统治当局的腐败无能,内外战火不断,政治动乱,经济停滞,政府根本不重视学前教育,导致学前教育发展极为缓慢。据统计,1947年全国仅有幼稚园1301所,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内,分布在沿海大城市。而且,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那样,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幼儿园完全成了外国文化侵略的工具和富贵人的专用品,普通劳动者是不可能享用的(9)。
令人欣喜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里,成立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和解放区、根据地政治经济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如边区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等,成长了一支新型的保教人员队伍,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一时期,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学前教育家,批判封建主义的学前教育,反对学前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积极提倡变革并躬行实践,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就是这样的机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主张没能彻底实现,不过他们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学前教育积累了宝贵财富。
3. 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空前发展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收回了教育权,学前教育也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借鉴苏联经验,进行了整顿、改造和发展。在办园方向上,改变了旧型幼儿园专门为官宦子弟服务的做法,逐渐向工农子女敞开大门,为国家建设服务,让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成为幼儿园的受教育者。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极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成为支援国家建设、为工农服务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从此,保育教育幼儿和方便家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在教育思想上,新中国学前教育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批判旧教育中存在的封建思想和崇洋思想,摈弃了宗教色彩的内容与活动,学习当时苏联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经验,为建立新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教育目标上,提出新中国的幼儿园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使幼儿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这一目标指导下,重新规定了幼儿园具体的教养目标和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
(2)在曲折起伏中前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学前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幼儿园数量大增,1965年的幼儿园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10倍,幼儿园教师队伍也基本建立起来;幼儿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大体确立,一个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的新体系基本形成。不过在发展中因为经验不足,也走过不少弯路。如学习苏联的经验时,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批判旧教育思想时,把合理的部分也一起否定了;1958年“大跃进”中急躁冒进,盲目发展幼儿园,造成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学前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在这场历时十年的大浩劫中,幼儿园教育被“左”的路线统治,广大教师受到批判打击,幼儿身心发育受到摧残,教育、教学完全陷入混乱。
4. 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办园格局逐渐形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办园模式中解放出来,路子越走越宽,使入园幼儿大大增加,其发展趋势是:在公立幼儿园大发展的同时,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积极性高涨;农村幼儿入园率不断提高,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形式的作用日益增大,如在河北、内蒙古、甘肃、贵州等省区出现的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班、草原流动幼儿园、“大篷车”流动服务组等,在动员家庭、社区、传播媒介参与学前教育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10)。
(2)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恢复和发展学前教育,首先恢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前教育领导机构;其次,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件,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79)、《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86)等,使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重新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方向。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草案)》(1996年6月正式施行,以下简称《规程》)。《规程》在总结我国幼儿园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规程》不仅明确地规定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任务,而且用专门的章节对幼儿园教育从原则到活动的组织、教育的形式、方法等作了明确规定。《规程》充分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律。
1989年8月,为了加强幼儿园管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该条例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管理以及保育教育工作,并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在幼儿园发展、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使我国学前教育管理跨入了法制化轨道。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就《规程》中有关“幼儿园的教育”这一部分内容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在《规程》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过渡的桥梁。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加快了我国学前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
2010年7月29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实现幼儿在园人数4 000万人,学前1~3年毛入园率分别达95%、80%和70%。
为配合《纲要》的贯彻实施,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5年12月,为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这个新修订的《规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强调幼儿园要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二是强化安全管理。专设“幼儿园的安全”一章,明确要求幼儿园要建立健全设备设施、食品药品以及与幼儿活动相关的各项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应急预案。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一章中,对建立与幼儿身心健康相关的一系列卫生保健制度做了明确规定。三是规范办园行为。对幼儿园的学制、办园规模、经费、资产、信息等方面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四是注重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衔接。
2018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
五、世界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
对儿童早期教育价值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等人,他们都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言论。但是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是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和实践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人。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中。1632年出版的《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1658年出版的《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课本,也是一本教给儿童基本知识的带有插图的百科全书。该书出版后,由于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富于启迪,盛行于西欧各国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是: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从出生到24岁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分4级,每级6年,6岁前属于学前教育阶段,由母亲在家庭中教育。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二)洛克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主要代表作有《教育漫话》《工作学习计划》等。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提出“白板说”,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人的发展是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洛克提倡“绅士教育”。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11)。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好、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所主张的教育具有浓厚的贵族性质。
(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之一。卢梭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认为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并且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的显著功绩,在于创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他关于教育的最基本要素理论,奠定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基础。此外,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许多精辟见解。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它要求教育者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与儿童的本性一致。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的德育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但进一步巩固发展则有赖于学校。裴斯泰洛齐大力提倡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中心,这不仅对当时为特权阶层设立的只读死书的学校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而且预示了未来资本主义教育的前景。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有《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等。
(五)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与世界第一家“幼儿园”诞生
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1805年开始在一所裴斯泰洛齐主义的学校任教,1817年在卡伊尔霍创办小学,力图实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原则。1837年在勃兰根堡开办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贝尔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学前教育事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幼儿园教育体系,因此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著有《幼儿园教育学》《慈母游戏与儿歌》《人的教育》《幼儿园书信集》。他的主要学前教育思想是:“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
福禄贝尔对世界学前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幼儿园,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另外,福禄贝尔重视儿童的本性,认为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本性,这一论断及重视游戏对儿童的作用的观点,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教育观(12)。由于历史的限制,他的教育思想存在缺陷,从神秘主义的角度来剖析学前教育是片面和不妥当的。
(六)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也是20世纪全世界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等。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创办了隶属于该系的实验学校(被称为“杜威学校”)。这个学校按儿童发展阶段进行编制,其中第一阶段招收4~8岁儿童,称为“学前教育部”。杜威将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到实验中,这一实验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记录”。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如下四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2)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自身无目的,生长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的目的。
(3)教育的中心。以儿童为中心,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4)教育方法。“从做中学”,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发展均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杜威以“生长”作为意义,破除了教育只是成人生活准备的传统说法,进一步使人们将教育的中心由成人移到儿童。此外,他提出的“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方法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具有启迪意义。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生物学的观点出发的,偏重实用主义,忽略了精神的陶冶。
(七)蒙台梭利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学前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幼儿,在这里进行她的教育实验,逐步制定了整套的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制,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蒙台梭利为世界学前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专著和实践经验,她的著作主要有《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教育人类学》等。她的贡献在于:第一,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生理学、医学的基础上,并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第二,重视感官训练的教育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符;第三,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反对教师的过多干涉。不足之处在于她的教具设计过于死板,使儿童仅仅在教具中得以锻炼,而忽略了其他形式,如日常生活的教育等。另外,她过多地重视了智力,而忽略了情感陶冶,使教育内容走向片面化。
蒙台梭利的重要教育理念有下列五个方面。
(1)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就能自然地活动他的筋骨,健康的身体随之而至。
(2)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学习,不只是听讲。
(3)蒙台梭利希望教师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唯一必须人为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地游玩及操弄,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
(4)蒙台梭利认为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强调“解放儿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儿童个人自由,应列为优先考虑”。
(5)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行为特征之一是秩序感。她认为,小孩之所以无法将屋内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儿童本有顺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权力”予以弄坏而已。
(八)皮亚杰与儿童认知理论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个体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他认为前三者是发展的三个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
皮亚杰对幼儿教育的杰出贡献:一是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丰富与深化;二是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三是引导了认识论的发展方向。
皮亚杰一生探索不止,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他的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世界表象》《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符号的形成》《智慧心理学》《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发生认识论原理》《建构主义》等。
(九)西方学前教育学的新进展
1. 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
全美幼儿教育学会于1987年颁布了《适宜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的声明,首次明确阐述了该组织“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基本观点和实施方式等。从那时起,“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对世界性范围内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影响。
“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年龄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
适合儿童年龄的命题基于人类发展的研究,认定在人生的早期存在着一个生长和变化的、普遍的、可以预知的顺序,教师可以根据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普遍发展规律,为儿童准备学习环境,安排适合其发展的经验。
(2)个体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
适合儿童个体差异的命题认定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人格、学习方式和家庭背景,都有独特的发展状况和成长进程,因此课程和教育方案都要适合儿童的个体差异,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既能适合其发展水平,也能激发其兴趣和满足需要。
(3)文化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当今时代,学前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文化背景在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每个儿童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进入集体的,文化是儿童和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如他们的价值观或信仰、语言、思维方式、衣着外表和行为等。有些儿童的文化背景是不同于教师的,有的则不同于班级主流文化。儿童需要得到教师和其他重要成人的尊重。儿童所处的环境必须意识到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文化差异,并且能尊重这种差异,创设机会相互尊重、相互分享与相互理解,创设机会将儿童与现实、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联系。
2. 瑞吉欧的学前教育模式
瑞吉欧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具有良好的城市公共生活传统和艺术、人文的精神氛围。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市在洛利斯·马拉古兹的发起和领导下,凭借市政府和社区民众的全力支持、合作与参与,经过专业人员(包括教师和教研员)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继蒙台梭利之后,又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堪称影响世界的学前教育模式。
为弘扬进步主义的教育理念,推广自己的教育经验,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马拉古兹率部在欧美各国举办巡回展览。这个名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展览获得了巨大成功,使瑞吉欧的精神理念与教育经验得到各国教育界、学界和政治界人士的赞赏,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并刮起了一场席卷西方世界的瑞吉欧教育“旋风”。不仅慕名前往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而且它所提倡的哲学观成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幼教界人士的主要参照对象。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社会支持和父母参与
全社会关心学前教育素来是意大利的好传统,是意大利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一般体现。在瑞吉欧镇,0~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市政工程,享有12%的政府财政拨款。父母在学校中所起的种种作用是实质性的。在全镇所有的幼儿学校中,父母都有权利参与学校各个环节的事务,并自觉承担起责任。
(2)学校的民主管理与合作
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以儿童为中心,在幼儿学校里,无论是教师或儿童都能获得“家”一样的感觉。教师之间没有任何层次等级,他们只是平等的共事者和合作者。这里也没有在一般机构中所见的那些行政事务。瑞吉欧幼儿学校实行3年一贯制,教师连续跟班教学,以保持教师和儿童之间长期稳定的联系。
(3)弹性课程与研究式教学
幼儿学校的课程主要解决儿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结成小群体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他们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教学活动强调生动而富有实效的学习,决不匆匆忙忙“走过场”,要求自然而流畅。
(4)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语言只是教师与儿童彼此沟通的手段之一,瑞吉欧要求教师多采用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雕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5)合作学习与反思实践
教师和孩子一样,都不是“训练”出来的,相反,教师是在与孩子、与父母、与其他教师沟通的环境中学习的。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开放的教学环境
瑞吉欧教育体系特别重视学校环境的设计布置,他们把学校的环境称之为“不说话的老师”。因此,他们精心设计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儿童在开放的环境中愉快学习、相互合作、彼此交往。
3.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彩光谱方案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这些为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基础。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能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当然,人的智能还远不止这些,1998年,他还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自然认知智能。之后又提出第九种智能——存在职能。加德纳认为,九种智能人人都有,只是各种智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表现程度不同,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多彩光谱方案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课程和评估方案之一。它是由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和塔夫茨大学的费尔德曼教授率领哈佛大学零岁方案和塔夫茨大学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一项持续了10年的研究(1984-1993年)。多彩光谱方案主张发展一种更为人道、宽泛的评估方案,他们认为儿童潜在的或者外显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智商测试或其他的标准化测试所能够反映的范围,要求发展出一种课程,能够给儿童提供各种活动材料,支持儿童以各种方式开展学习,发现并发展儿童的强项,力争使所有儿童都能够以最佳的方式进步。这种评估工具项目的评价方法不是靠某种测试,而是为儿童提供在各个领域活动的机会,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自己。它用一系列涵盖各个领域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活动,让儿童真实地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来识别和培养儿童,以便评估者全面了解儿童的智能概貌,为教师提供参考。当然,“多彩光谱”项目不是单纯的评价工具,它同时也为儿童发展多元智能创设丰富的活动,是一种结合了评价功能与日常教学功能的综合方案。
【拓展阅读】
夸美纽斯的两本学前教育专著(13)
1. 《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在书中阐述了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初步基础,是通过感觉器官的训练和发展使幼儿获得有关自然界、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初步认识。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他论述了体育、德育、智育和父母指导书及教材。
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一所学校,孩子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便是老师。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普及教育的角度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提出学前阶段教育的重大任务。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到成人的发展分为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个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自己专门的教育任务;同时,他又强调每个阶段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从上述观点来看待学前教育,母育学校乃是他构筑的前后衔接而统一的学制系统的第一阶段。他把儿童奠定体力、道德和智慧发展的基础作为第一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他说:“在母育学校里,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
(1)体育
在体育方面,夸美纽斯引用一位作家的忠告:“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提醒父母们首先应关注的事情是保持子女的健康,指出:“除非他们生气勃勃而有力,父母们就很难成功地把他们培养成人。”子女的健康问题宜从胎儿时期就加以注意。他还强调孕妇应特别注意保护其自身的健康而不致伤害其儿女。如果孕妇们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感,经常处于突然的恐慌,过度的愤怒、怨恨或伤感一类不良的情绪状况,她就将生育一个怯弱、易动感情和沮丧的婴儿,严重的甚至可以造成死胎或极其虚弱的孩子。胎儿降生后,要非常重视锻炼和娱乐,主张不要让儿童习惯于用药,因为药品和食物按其性质来说是对立的,会妨碍儿童的成长。要使他们生活有规律并保持愉快的心情。他认为,儿童心情愉快可以振奋他们的心灵。因此他要求建立合理的儿童生活制度。他引用了几句格言:“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精神愉快是人的生命的源泉”。
(2)德育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道德教育,因为儿童生下来不是要做一头小牛或一匹小驴,而是要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他强调必须在人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奠定他们每种好德行的基础。他认为:“德行应该在邪恶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他强烈谴责不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的父母或成人。他认为:“成年时还未受过管理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都没有德行。”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强调儿童应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包括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别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在上述一系列的品质中,夸美纽斯特别重视节俭和勤劳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他认为节俭和勤劳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品德的根本。在德育方法上,他认为应充分重视榜样、教导、示范、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
夸美纽斯坚决反对溺爱和放纵孩子,反对父母或成人容忍儿童在毫无纪律约束下为所欲为。他指出,儿童的任性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缺乏理智,而是父母和成人愚蠢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他要求适时培养儿童的纪律观念,但又不要过于严厉。
(3)智育
智育是夸美纽斯学前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强调指出:“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开端。”一个头脑充满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为6岁以下的儿童的智育提出一个广泛而详细的教学大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夸美纽斯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幼儿智力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要发展幼儿的外部感觉和观察力并积累关于周围自然、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初步观念;第二,发展语言和思维;第三,训练手的初步技能。即对幼儿进行“能、知、行”三方面的教育,为入学后的教育打下基础。
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订的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夸美纽斯相信,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就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最初步的基础。他还认为,感觉是知识获得的主要源泉。所以他非常重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建议父母给幼儿看图画,看天空、房子、花草等,为扩大幼儿的视野,还要带他们到户外去观察动植物。通过这些观察获得更多知识。
2. 《世界图解》
《世界图解》又名《可见的世界》《宇宙奇观》,1658年出版。这本书是作者根据他所提出的适应自然和直观教学原则写成的一部学前教育教科书。该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盛行欧洲达两个世纪之久,为夸美纽斯赢得了世界声誉。从另一角度看,《世界图解》也是一部生动、直观、有价值的历史书,它留下了17世纪欧洲社会生活情况的大量画面,如学校、体育娱乐活动、各种作坊和工厂、海战等。
这本书有附以插图的短文150篇,内容包括自然(宇宙、地理、植物、动物、人体等)、人类活动(手工业、农业、交通、文化等)、社会生活(国家管理、法院)和语言文字等方面,通过这本书,作者试图授予儿童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夸美纽斯意识到,在幼儿阶段,教育的主要媒介应是知觉,而视觉又是最主要的一个知觉,所以应当把各门学问中最重要的事物的图像给幼儿。图画内容有物理学、光学、天文学、几何学等。这本书的图画有高山、山谷、树木、鸟儿、鱼儿、马、牛、羊和各种年龄的各种人等。图画书中的内容正好和《母育学校》中提出的广泛的教学大纲的内容相对应,可以配套使用。夸美纽斯不仅注意到图画书对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觉的作用,也重视儿童语言的发展。他在每张图画的上端写出了它所代表的物体的名称,如“牛”“狗”“树”“屋”等。这种图画书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帮助事物在心里留下一个印象;二是可以使孩子们养成一种观念,认为从书本上面可以得到快乐;三是可以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些原则都体现在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中。
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是他所编教材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这本书在1658年出版以后,就被译为欧洲各国文字,流行了200多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儿童。不仅如此,他所提出的适应学前儿童特点为他们编绘图画教材的观点,也影响很大。对幼儿来说,这本《世界图解》有助于丰富他们的词汇,丰富表达力,活跃形象思维,进而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当今我们国家广为幼儿喜爱的识字卡片、看图识字、看图故事等之类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始于《世界图解》的。
六、中国学前教育的杰出代表人及其教育实践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和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践
1923年,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在陈先生的指导下,鼓楼幼稚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验成果,编写出版了《幼稚园单元教学》《儿童游戏》《儿童节奏》等书籍(14)。192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根据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成果,拟订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向全国颁发。鼓楼幼稚园成为当时全国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在国内外幼教界享有盛誉。1952年8月,陈鹤琴先生主动要求将鼓楼幼稚园交给南京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陈鹤琴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学前教育道路。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幼专,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他的乡村儿童团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下,他毕生从事旧教育的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1926年10月,陶行知参观江宁市立师范时,了解到农忙季节,农民家的孩子无人看管,感到乡村有必要设立幼稚园。下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更坚定了他的这一想法。一次,他看到一个母亲正在田里劳动,旁边的竹筐里装着她的儿子;还有一次,陶行知见一个孩子辍学在家,便问为什么不上学?孩子说:“田里很忙,要帮妈妈看小妹妹,没法上学。”
陶行知选定在南京燕子矶开办乡村幼稚园,所有费用均由陶行知筹集。1927年11月11日,燕子矶乡村幼稚园正式开学,这是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幼稚园招收附近3~6岁的幼儿,不收任何学费,实行“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的招生方针。
陶行知希望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燕子矶幼稚园运用中国的民歌、民谣、诗歌、故事、玩具及中国的民族音乐、自然风景来陶冶幼儿;同时选用“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外国材料;在教学方法上,主张让儿童自由活动,多接触大自然。
开办乡村幼稚园,培养师资是当务之急。陶行知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学校,也就是晓庄学校的第二院。第二院开设文牍、会计、整洁、庶务、招待、儿童活动、儿童养护、园务等24项教学做。为解决乡村幼稚师范学校培养教师速度慢、费用大的问题,陶行知创造了“艺友制”“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由有经验的教师带两三个妇女做徒弟,教授各项教学做,并辅以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幼儿技能。
陶行知主张“训练本乡师资教导本乡儿童”,乡村幼稚教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本乡中“资质聪明,同情心丰厚之妇女”;二是乡村教师的夫人、姊妹和学生。把她们训练成乡村幼稚教师,既可为乡村妇女谋得一职业,又可增加她们的家庭收入。
针对农村生活的特点,燕子矶幼稚园实行全日制,尽可能办“整年整天的幼稚园”。幼稚园的假期以农事忙闲为依据,暑假不放假,以便让农妇有足够的时间干农活。
除了燕子矶幼稚园,陶行知与晓庄学校师生还创办了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迈皋桥幼稚园、新安幼稚园等。
(三)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和学前教育实践
张雪门(1891~1973),著名的学前教育家,行为课程理论代表人。张雪门在青年时期就对学前教育产生兴趣,通过到沪宁一带参观,目睹当时一些日本式的蒙养园或教会办的幼稚园对幼儿的不良影响,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1918年,他与几位志趣相投者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1922年在宁波创建湖西幼稚师范学校,任校长。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幼儿教育。1928年主办中法大学孔德学校幼稚师范科。1930年秋,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编辑幼稚师范丛书,并在香山见心斋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任校长。该校第一期毕业生当即被聘为园长或教师,颇受欢迎。1932年主持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自编教材。同时,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稚教育》。当时国内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南方陈鹤琴、北方张雪门)。抗战爆发后,去广西桂林,主持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兼任桂林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和广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致力培训幼教师资。抗战胜利后回北平,然后赴台湾,创设儿童保育院,任院长,后病逝台北。张雪门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撰写了学前教育方面的论著约200多万字,这是他为世界学前教育留下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著有《从孩提到青年》《幼稚园教材教法》《幼稚园行为课程》《幼教无际论》《幼稚教育论文集》《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等。
在几十年的幼教理论钻研与实践中,张雪门注重课程研究,逐步形成了“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来源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拓展阅读】
中国幼教奠基人——陈鹤琴(15)
陈鹤琴,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儿园教育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
陈鹤琴是我国率先采用日记法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家。29岁时,年轻教授陈鹤琴初为人父,望着自己的“杰作”,陈鹤琴来不及兴奋,他拿着照相机,镜头对着襁褓中已经熟睡的婴儿连连拍照,然后用钢笔在本子上记录下婴儿从出生时一刻起的每一个反应……陈鹤琴对自己的儿子成长发育过程做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下来。他天天亲自给儿子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成果”“实验中心”。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有时,他还会将儿子抱来课堂作示范。通过对其长子陈一鸣持续808天的追踪研究,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心理之研究》。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父母步调要一致;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他的一本著作《家庭教育》是我国在近现代儿童学原理指导下结合亲身育儿经验写就的著作,奠定了陈鹤琴作为现代教育拓荒者的历史地位。
1923年,陈鹤琴采取实验法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形成了系统的有特色的学前教育教学。不仅是服务于孩子,同样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陈鹤琴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主要教育思想是“活教育”。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这样的人应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有服务精神。